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火星探测再添新突破!4亿公里背后的“中国智慧”

科学家通过先进雷达技术首次在火星表面以下5.4至8公里处发现大规模液态水体,这一发现不仅重塑了人类对火星环境的理解,更为未来火星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探测成果的实现,得益于中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行星际飞行及环绕平台技术"——这项曾助力天问一号创造人类首次"绕落巡"三合一壮举的核心技术,于2022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星际马拉松的技术突破

火星探测面临巨大挑战:地火平均距离达2.25亿公里,探测器需在202天飞行中应对时延超20分钟的通信障碍、剧烈太阳辐射变化、仅有一次的火星捕获机会等六大技术难关。其中火星引力捕获被公认为风险最高的环节,要求发动机点火时机误差不超过1秒,推力偏差控制在毫米级。

中国科研团队创新开发双关机控制策略,通过精确计算发动机点火时长与速度增量,使天问一号在2021年2月10日成功完成"太空刹车",成为我国首颗火星人造卫星。这项突破为后续探测奠定了关键基础。

四亿公里通信技术突破

面对信号强度仅月球探测百万分之一的极端条件,科研团队研发出超高灵敏度数字化应答机与2.5米大口径可驱动天线,配合多码率自适应技术实现1Mbps数据传输速率。即使在-180℃至+100℃的极端温差环境下,探测器仍能通过自主管理系统维持30天独立运行,创下我国深空探测新纪录。

十年铸就深空探测基石

自2010年启动论证至2020年成功发射,朱新波团队历经十年攻克火星环境自适应、多任务协同管理等关键技术。天问一号环绕器持续传回大量火星大气、地质及磁场数据,其搭载的行星际飞行平台技术已为天问二号奠定基础。目前新探测器已进入发射准备阶段,预计将于五月下旬实施发射。

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深空探测作为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中国航天正通过自主创新,在星际探索领域书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