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已完成首单承保。5月26日,北京金融监管局消息,近日,该共保体服务的首个项目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
“共保体”是指多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产业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近期相关政策文件多次提及,通过组建共保体来分散风险。北京成立的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借鉴意义?
提供近亿元保障
今年3月,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金融监管局指导北京地区20家保险机构组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两月有余,该共保体便迎来了首单。
5月21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为保障本次发射任务顺利实施,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发挥保障有力、专业高效的服务优势,集合各成员承保能力,为本次发射任务提供近亿元风险保障,以及从询价到承保出单的全流程服务,整体投保周期较以往缩短20%,充分满足企业保险保障需求。
北京金融监管局表示,本次力箭一号遥七发射险项目是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的首次尝试,是北京保险行业以共保体方式优化重点领域科技保险服务的有益探索。组建共保体优化保险服务,能够提供充足、稳定的承保能力,构建稳定的商业航天承保体系,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共保体”模式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多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产业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商业共保体是由多家保险机构联合组成的风险共担机制,旨在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分散高额风险,为特定领域提供稳定、充足的保险保障。其核心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成员间的协同合作,降低单一保险机构的承保压力,提升服务效率。
此前,业内已有“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等为航天事业提供保障的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与前者有哪些区别?李文中解释称,传统共保体多聚焦政策性强、风险分散需求迫切的领域,特别是重大国家项目。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则更注重市场化运作和科技创新手段的运用,通过成员公司之间的合作来提升各自的利益,主要聚焦支持民营航天企业。此外,传统共保体成员以大型险企为主,成员资质相对固定。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采用“年度资质审核+项目首席保险人”动态调整机制,成员公司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可以更灵活地调整。
共保体重要性日益凸显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及其他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通过共保体分散分项。
科技部、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网络安全等风险分散试点”。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到:“针对缺乏历史数据、潜在损失较大的科技保险,通过组建共保体、再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减轻企业投保财务负担。”此外,《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在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发挥共保体等保险机制作用,提升保险保障能力。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期表示,共保体对不确定性比较大的初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看出,随着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共保体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正如北京金融监管局分析,力箭一号遥七发射险项目是保险行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次成功实践。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该项目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李文中表示,对于其他可能出现较大损失风险的项目或者容易出现较大损失的、缺乏数据资料的科技创新项目来说,单一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难以独自承保。这时候遵循市场化原则结成共保体联合承保,对所有成员公司都是更有利的。
“在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共保体成员公司的动态调整,也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调动成员公司运营好共保体的意愿。”李文中补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