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制造的首颗商业敏捷遥感卫星,5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由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德雷特”)设计、研发、制造的卫星,实现了轻量化、小型化,且载荷技术指标先进。近日,记者跟随省发改委“走千企万户、听百姓声音”调研团队走进赛德雷特。
(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展厅。 刘乐 摄)
“由于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研制、布局较为缓慢。”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通直指行业痛点。他认为卫星是一个多门类学科,最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对于整个商业航天领域来说,整个赛道较为成熟。他期待通过“十五五”规划政策支持,实现降本增效,让卫星技术广泛惠及民生领域,人人都用得起。
如何破解成本难题?刘通结合企业实践提出建议。加强培育航天和高端智能制造人才,如湖南工业大学成立了空间学院;把很多宇航级、军品级的一些器件等级和模块等级下降到工业级别,吸引民用企业参与;通过批量化制造分摊前期投入,降低总装成本。“前期的研发投入大,需要政策为整个产业链提供闭环支持。”他特别强调,希望资金扶持、人才输送等举措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针对产业短板,刘通呼吁加强北斗产业链建设。3年前,赛德雷特入驻湖南北斗产业园,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株洲,对此,他建议“十五五”期间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湖南,通过产业链协同完善配套,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加大卫星技术研发投入,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湖南商业航天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