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2025上半年,我国新增3家商业火箭公司

今年以来,涌现出多家商业火箭初创公司。
1
星梭科技:新一代液体复用火箭星梭科技是今年1月成立的一家火箭公司(曾用名:第四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其液体火箭团队旨在设计、制造以及发射以全新动力系统驱动的新一代高性能商业运载火箭。
图片
图源/猎聘网在公开招聘平台上的公司介绍显示,星梭科技将开发的新一代液体火箭具备可回收重复利用性、轨道发射成本低、高推重比、大范围推力调节能力、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可为商业和科研客户提供可靠、便捷、廉价的发射服务。
图片
图源/boss直聘星梭科技公司及分支机构共有三个地址,分别位于北京亦庄、上海静安以及苏州追觅科技园。天眼查显示,6月25日,星梭科技变更了企业经营范围。新增“火箭发射设备研发和制造;火箭控制系统研发;火箭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民用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生产;民用航天发射技术服务”等内容。
图片
目前,该公司尚未公布更详细的火箭产品规划。
2
微光启航:微光一号火箭
北京微光启航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微光航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法人高欢(原火箭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高管)。
图片
公司于6月公布了微光一号(WG-1)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规划方案。微光启航介绍,微光一号火箭是全球首款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核心技术的运载火箭,同时也是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
图片
微光一号液氧甲烷火箭采用两级串联构型,火箭直径3.8米,全长约60米,起飞质量350吨,运载系数3.14%。
图片
火箭一级采用11台华光一号42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采用1台52吨推力真空版华光一号液氧甲烷发动机。据悉,微光一号规划的首飞时间为2027年。
3
星火时空:计划2027火箭首飞星火时空成立于2024年11月,注册资本2.088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金圣峣。除成都外、在上海、北京、西安分别设有分支机构。天眼查显示,6月23日,星火时空变更了企业经营范围。新增“火箭发射设备研发和制造;火箭控制系统研发;火箭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民用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生产;民用航天发射技术服务”等内容。
图片
今年4月,成都市发布《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其中提及,星火时空计划在简阳市建设“星火时空中大型运载火箭智能制造基地”。该清单信息显示,星火时空公司持续聚焦中大型液氧煤油火箭的研制,致力于解决商业航天技术“卡脖子”问题,现有主要产品包括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和液体运载火箭。
图片
据接近公司业务人士透露,星火时空规划了发动机和商业火箭产品方案。发动机规划为液氧煤油动力,要求对标梅林发动机,超越YF-102系列发动机;运载火箭方案要求超越长征十二号、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等现役火箭,目标运载能力为太阳同步轨道大于10吨,计划2027年实现首飞。
4
生存挑战:新公司如何“破局”?除了上述三家外,近1-2年还有多家新公司入局商业航天,或制造卫星相关,或布局商业火箭。尽管我国商业航天目前在政策、产业、市场等方面均利好频传,但航天新势力玩家仍面临着多重考验。1、产品研发周期和资源。从国内外行业情况来看,产品出厂的时间晚于规划的案例比比皆是,反向提前的却寥寥无几。多家新卫星、新火箭公司完成产品/技术验证的计划节点大多在未来数年内,而实际情况可能会更久。更重要的是,新玩家在进行研发、测试、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源(资金、土地等)支持企业发展、设施布局、人才招募等内容。2、市场机会,时不我待。泰伯智库预测,2025-2030年间,我国卫星发射需求预计将超过7000颗。同时,国内火箭发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4亿元,增加至2030年的34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8.65%。
图片
近年来,我国多型商业火箭已陆续服役,一批更大更经济的新火箭也将迎来首飞。
图片
当前,在已有众多商业火箭公司的情况下,姗姗来迟的“新手们”是否赶得上分蛋糕,尚需打个问号。3、资本退出路径模糊。国内商业航天的投资主体包括市场化风险资本、国资、地方资本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退出?”。资本退出路径尚不畅,叠加新兴公司的商业闭环尚未完全形成,让许多耐心资本不够“耐心”,长期资本不敢长期,风险资本难“冒风险”。6月份,证监会宣布了“在科创板设成长层,商业航天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重大利好消息,但对于大多数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打开了一扇门”和“自己能走出门”还有着极大距离。
从历史的角度看,商业航天可能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风口之一。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正在成型、中国政府产业政策(包括商业航天)具有延续性和长期执行能力、中国民营企业蕴含巨大潜能。在行业红利与竞争激烈并存的背景下,这些后来者能否“活下来、活得好”,又将如何重塑商业航天的发展逻辑?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