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太空旅游,中国商业航天身已近、行致远

不久前,在2025年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船箭场技术对接研讨会上,一则关于蓝色起源等国外商业航天公司开展太空旅游的介绍,让与会者直面一个现实:全球已有130余位非职业航天员进入太空,但其中尚未出现中国国籍的太空游客。接下来的一组关键数字勾勒出行业前景:300万元——中国首张商业太空船票的预期定价;超千亿元——本土太空旅游市场的保守估值;而2028年,则是中国普通人触摸星辰的倒计时终点。这片未被充分开垦的太空旅游领域,正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增长潜力。“若将太空船票降至5万美元,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级。”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穿越者公司”)创始人、CEO雷诗情表示,即使以国内300万元人民币的高定价测算,潜在消费人群仍足以支撑千亿级市场。这组数字不仅揭示商业机会,更提出时代命题:当太空旅游从科幻走向消费,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能否掌握主动权?

市场爆发前夜:
多元需求驱动增长
“太空中的天象与地面差距很大,每90分钟经历一次日落日出,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太空中的星座非常明亮。”航天科普专家杨诗瑞说,进入太空后,游客会慢慢享受失重的乐趣,在航天器中自由漂浮,像鸟儿一样无拘无束,体验“飞檐走壁”的快乐,还可以玩喝水球、做水膜等新奇游戏。太空旅游的终极市场,在于满足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其潜力类比高端探险——珠峰攀登者寡,非因勇气不足,而在成本与机会的门槛。当前,维珍银河45万美元的亚轨道船票、SpaceX数千万美元的轨道飞行,构筑了高墙。但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成本下行是必然趋势,亚轨道飞行有望成为年轻人的“毕业旅行”,月球营地或将成为企业“年度团建”新目的地,太空旅游正融入大众对未来休闲的想象。航天行业咨询公司预计,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000亿美元,中国占比有望超30%。其中,中国太空旅游将在5~10年内迈入商业运营阶段。杨诗瑞认为,除了经济利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动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科技进步,激发大众关注航天的热情,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作为国内太空旅游项目的早期入局者,穿越者公司目前已签约十余位付费太空游客。但市场爆发力不仅依赖船票销售,高频次发射也是推动产业价值的核心引擎。“更高频次的常态化发射将吸引庞大观礼人流,并围绕发射场形成住宿、餐饮、科普、文创等消费场景。一个以航天发射为牵引、深度融合旅游与科创的千亿级‘航天文旅经济圈’正在加速孕育。”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海南航天城产投公司董事长肖琳敏锐地捕捉到了由此衍生的巨大经济价值,太空旅游的产业链价值远不止于将人送上太空的那短短几十分钟,其带动的“地面经济”同样不可小觑。政策的东风也为这片蓝海注入了强劲动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的肯定为产业扫除不确定性,释放鼓励信号。地方政府如海南省文昌市积极拥抱机遇,提供土地、规划、政策等全方位支持,旨在打造集发射、旅游、科创于一体的航天产业生态。当下,技术的突破正在为太空旅游铺平道路。雷诗情在梳理产业脉络时提到,国际经验表明,关键成本节点一旦突破,市场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当前中国太空旅游虽未实现零的突破,但在从业者看来,这恰是最大机遇——市场处于爆发前夜,空间广阔。穿越者公司设定的目标清晰地勾勒出他们对市场节奏的判断:2028年力争实现首次商业载人亚轨道飞行,2030年打造出类似“每周一次太空航班”的常态化运营能力。


“群狼战术”:
中国特色的协同破局之道
当万亿级太空旅游市场的曙光在2030年的地平线上清晰可见,中国商业载人航天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模仿西方“一箭一船”的垂直整合模式,还是探索一条更契合自身发展脉络的道路?现实清晰地指向了后者——“船箭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国家队与商业航天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核心在于不同的起点和路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体系。火箭研制与载人飞船研制分属不同技术谱系,其工程经验、人才团队和设计思维差异显著。“让火箭团队攻关生命保障,或让飞船团队突破可复用发动机,周期漫长且风险极高。”雷诗情举例,曾有国内商业火箭公司尝试研发小型返回舱,终因复杂度过大而搁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跨领域的技术鸿沟。此外,商业航天本质需要商业闭环和可持续性,资金链条的承载力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火箭和飞船均属资金密集型高风险领域,分散资源可能导致两头乏力,错失市场窗口。“相对于SpaceX、蓝色起源,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资金、人才都没那么齐备,我非常认可船箭合作的思路,让做飞船的企业把飞船做好,做火箭的企业把火箭做好。”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开发中心经理于继谈道,若火箭企业自研飞船,首飞周期或将延后至少5年,错过2030年市场窗口期。这在瞬息万变的商业载人航天领域,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当前,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火箭公司已涌现。穿越者公司将此视为优势:飞船公司可专注成为火箭的“超级用户”,定义载人标准、优化体验、开拓市场;火箭公司则聚焦提升运力、降低成本、实现可复用,满足载人级安全要求。这种分工让各方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分工明确了,协作的桥梁如何搭建?穿越者公司亮出关键一招:开放接口标准与“竞争择优”机制,向所有通过载人安全认证的火箭企业开放合作。“我们不造火箭,而是火箭的‘超级用户’。任何通过我们载人安全标准认证的火箭,无论是商业航天企业还是国家队,都可以搭载穿越者的飞船。”雷诗情解释,绑定单一供应商风险极高,若其出现问题需长时间归零,飞行计划将停摆。而“接口开放”则创造了“一主多备”的可能:主力火箭无法执行任务时,备份火箭可迅速顶上,保障飞行连续性和市场信誉。同时,“群狼战术”更强调“联合研制”与“风险共担”。目前,穿越者正联合火箭企业,聚焦亚轨道载人飞船(CYZ1)研制计划,共同推进一系列关键试验: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船箭联合飞行试验、亚轨道载人飞行试验。驭龙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卢驭龙指出,在满足载人硬性标准前提下,火箭公司可差异化竞争,或在成本控制上做到极致,或在可靠性上精益求精,或在特定性能上寻求突破。这种良性竞争将加速中国可复用载人火箭技术的成熟与降本,最终惠及整个太空旅游产业。
构建生态与直面挑战:
迈向“全民航天”的征途
当普通人成为航天器的核心服务对象,规则随之改变。在穿越者公司设计中心,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如何让航天员完成任务”,而是“如何让一位可能90岁的乘客,在短暂准备后,享受一段安全、舒适、终生难忘的太空之旅”。商业载人航天的本质是提供一种极致的体验服务。这意味着,飞船的设计起点和终点都必须是“人”——其生理舒适度、心理安全感、感官愉悦度,以及对“太空游客”身份的尊崇感。这种思维的转变,催生了一套系统性的创新方法论。穿越者将已签约的付费太空游客纳入产品研发闭环。针对这批“种子用户”,团队构建了包含200多道题的评估体系,融合工业心理学、生理学和人因工程研究。通过对问卷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捕捉用户深层需求,转化为设计输入。例如,用户对“沉浸感”的渴望,设计师将探索类似“青蛙眼”的凸出式结构,推动飞船舷窗设计的革新。

太空旅游的商业闭环,远不止将人送上太空的惊鸿一刻。因此,仅靠船票收入难以支撑巨大投入和持续发展,打造“中国太空旅游第一IP”,围绕核心体验构建多层次消费生态:面向大众的航天科普基地、航天主题文旅项目、与消费品牌联名的航天文创产品,以及面向特定人群的训练营和康养项目,成为行业的共同愿景和战略选择。“当普通人购买联名款航天T恤,或带孩子参加航天主题夏令营,他们就参与了太空梦想的构建。”雷诗情表示,这种生态化运营不仅扩大商业闭环,更使太空旅游逐渐转变为大众可感知参与的“全民航天”文化符号,为未来的市场爆发奠定认知基础。然而,通往“全民航天”的道路绝非坦途,多重挑战横亘在前。首先,可复用的载人运载火箭、具备极高安全冗余的载人飞船、支持复杂任务(如太空行走)的装备等,都需要经过大量实际飞行的严苛验证。航天科普专家田丰表示,SpaceX在“北极星黎明”任务中验证的全舱减压出舱方案和新型舱外服设计,虽展现了创新,但也凸显了技术复杂度。如何在国内产业基础和成本约束下实现类似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成熟,是巨大考验。其次,即使业界努力将首张船票降至300万元人民币量级,但培育支撑高频发射、驱动成本持续下降的市场(高净值个人及机构客户)仍需时日。技术稳定性与市场需求增长互为前提,缺一不可。最后,随着任务复杂度提升,还亟需清晰、可操作的法规框架和安全监管标准保障行业有序发展。太空旅游,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加速推进。穿越者公司以载人飞船总体的身份,联动包括国家队和商业公司在内的十余家火箭企业,以“船箭协同”路径撬动万亿级太空旅游蓝海,力图通过专业分工、开放协作、体验升级和生态构建占据优势。但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有效控制成本激活市场,并建立坚实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对产业智慧与韧性的考验,更是开启可持续“全民航天”新时代的历史性机遇。目前,“穿越者们”已经走在了正确且前景无限的超高速道路。太空旅游正悄然触手可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