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中国民营卫星与火箭企业的上市进程呈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推进的特点,近一年已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情况如下:
星图测控(北交所,股票代码:920116)于2025年1月2日上市,成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该公司聚焦航天测控服务与数字太空科技,募资1.91亿元用于测控站网建设和AI平台研发,控股股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科星图。
朝阳金达钛业2024年底获北交所IPO受理,作为航空航天钛材供应商,拟募资7.5亿元建设2万吨高端海绵钛项目,服务火箭发动机及卫星结构件领域。
长光卫星2024年12月撤回科创板申请后启动借壳吉视传媒重组。该公司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108颗在轨),计划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估值超200亿元。
成都国星宇航2025年1月递交港交所主板申请,预计成为"港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该公司2023年收入5.08亿元,拥有从卫星制造到数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IPO前估值65亿元。
天仪研究院正评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性,专注微小卫星研制与遥感数据商业化应用,2024年完成"巢湖一号"等卫星发射。
微纳星空2024年6月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计划提交科创板申请。其卫星智能化产线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年产能超200颗。
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融资,计划2028年IPO。该公司研发可回收液体火箭"星云"系列,首飞计划2025年底实施,目标降低发射成本50%。
星际荣耀2024年9月完成7亿元C轮融资,计划2028年IPO。其双曲线系列火箭2025年将进行可回收火箭入轨发射。
零壹空间选择科创板第二套标准,2025年一季度订单超1亿元,计划完成2-3次灵龙系列固体火箭发射。
北京聚焦火箭回收与卫星互联网,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企业密集融资,目标2028年上市企业超20家。
上海以"G60星链"为核心,上海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A轮融资,推动1.5万颗卫星组网。
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企业,计划建设"发射+测控+运营"一体化枢纽。
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加速研发,星云一号、双曲线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
卫星批量化生产实现降本增效,微纳星空、长光卫星等企业将卫星制造成本降至2000万元以下。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2025年6月扩容,允许未盈利商业航天企业上市。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出台上市补贴政策,如北京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2025-2028年将迎来上市窗口期,深蓝航天、国星宇航等企业计划3年内完成上市。企业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如国星宇航计划2026年在巴西开展卫星通信业务。可回收火箭商业化与卫星组网规模化将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