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美国“金穹”太空与导弹防御计划深度剖析 行星防御与利用


引言
近日,美学者UnshinLeeHarpley在《空天力量》(Air&SpaceForce)期刊上撰写了名为《太空与导弹防御领域领导人探讨“金穹”计划》(GOLDENDOMESpaceandMissileDefenseLeadersPonderGoldenDome)的文章,透过美方高层视角探讨了“金穹”太空与导弹防御计划的战略意义及面临的技术与组织挑战,提出需建立统一领导机制并加强技术创新。这一计划不仅反映美国对未来安全环境的布局,也折射出全球军事变革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本文对其进行了摘译编辑,以飨读者。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认同。
图片
图1 美国“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
计划提出的背景与目标
(一)
战略指示与命名由来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在其就职第一周内,就指示五角大楼制定一项以先进的天基拦截器为重点的全面防空和导弹防御战略。受里根战略防御倡议(Reagan's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以色列“铁穹”(IronDome)系统启发,特朗普将其命名为“金穹”(GoldenDome)计划。这一命名承载着对其强大防御能力的期望,旨在打造如同穹顶般坚固的防御体系,抵御来自空天的潜在威胁。
(二)
计划的核心目标
特朗普将“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视为打造未来最强军队的关键第一步,核心目标是保护美国本土免受未来导弹和空中威胁。在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一目标的实现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计划推进中的合作与政策困境
(一)
各机构参与情况与潜在矛盾
多机构协作现状
由于该计划规模较大,所以参与机构众多。太空作战参谋长B·钱斯·萨尔茨曼将军(B.Chance.Saltzman)在美国空军协会战争研讨会上多次强调,太空部队将在“金穹”计划中发挥“核心作用”。负责太空部队战略、规划、项目和需求的高级官员肖恩·W·布拉顿中将(Shawn.W.Bratton)称,国防部和情报界的各方人员都在为该计划努力。仅太空部队内部,就有太空系统司令部、太空发展局、太空快速能力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
牵头机构之争
由于参与部门众多,而美国军事机构间的复杂性差异性决定了直接合作的效果不佳,需要一个牵头机构来统筹工作。然而,太空作战副参谋长迈克尔·A·盖特莱因将军(Guetlein)承认,“金穹”计划的牵头机构尚未确定。他指出,军事官僚机构长期存在的部门壁垒是项目推进的一大阻碍,不同机构的组织架构、行为模式和文化差异导致合作困难。导弹防御局(MissileDefenseAgency,MDA)也在积极争夺领导地位。导弹防御局局长希思·柯林斯中将(Heath.Collins)提到,“金穹”的架构已历经数十年研发,对推进该计划充满期待,但这种内部竞争可能影响计划推进效率。
(二)
现有协作体系弊端
现有防御体系缺陷
当下导弹防御体系由多种机构构成,各机构优先事项和流程不同,这样的运作模式导致决策缓慢。柯林斯批评这种基于委员会的系统效率低下,采购决策耗时久,系统开发周期更是漫长,严重制约了防御体系的快速响应和更新迭代能力。
军方与情报界合作受限
五角大楼与情报界合作存在障碍,尤其受到现有尚不完善的法规程序的严重限制。美国法典第10编和第50编分别对军事和情报机构有着严苛的限制,被认为阻碍了两者深度融合。此外,五角大楼要求处理情报界情报的员工获得认证,但对将情报整合到武器系统中的人员尚无正式认证程序,这一漏洞影响了情报在实战中的高效运用,阻碍了情报及时融入实时作战行动。
(三)
应对策略与期望变革
统一领导战略需求
盖特莱因将军和柯林斯中将都强调,构建“金穹”需要统一的单一领导战略。柯林斯中将着重指出,负责该项目的机构必须被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并且能够迅速直接接触到高级决策者,以此打破现有体系的僵局,提高决策效率,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加强测试训练
盖特莱因将军进一步强调,需要在太空开展更多测试和训练,以提升“金穹”的作战能力。他表示,目前首先需要获得开展在轨训练和测试的授权,希望通过采用开放系统提高前线部队的备战状态,更好地执行“保护和防御”任务,增强美国的战略防御能力。
图片
图2 美国太空作战司令部司令大卫・N・米勒中将(David.N.Miller)
计划推进的技术发展
(一)
关键技术支撑与发展思路
1
计划的核心因素
“金穹”计划的关键在于天基导弹跟踪和拦截系统。天基传感器层、地基雷达以及自动跟踪技术的进展至关重要,它们是构建高效防御体系的基石。
2
杀伤链与架构调整
太空系统司令部太空传感理事会项目执行官罗伯特・戴维斯上校(RobertDavis)称,军方必须建立高效杀伤链,快速识别、跟踪目标并发射拦截器。鉴于美国本土面积是以色列的500倍,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若要应用于美国,需要进行大幅调整;若导弹防御系统要覆盖加拿大和阿拉斯加,防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戴维斯上校还提到有必要推进太空部队现有工作,调整架构,利用低地球轨道(LowEarthOrbit,LEO)和中地球轨道(MediumEarthOrbit,MEO)卫星层跟踪高超音速武器,优化整体防御架构。太空作战副参谋长迈克尔·A·盖特莱因将军表示,盟友和伙伴也可以为该项目做出贡献,帮助扩大“金穹”计划的覆盖范围。
(二)
技术研发重点与难点
导弹预警与卫星部署
太空发展局积极推进导弹预警工作,创建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ProliferatedWarfighterSpaceArchitecture,PWSA),计划到2029年部署450多颗卫星,实现对高超音速导弹和弹道导弹的全球跟踪与数据传输。这一举措旨在提升美国对潜在导弹威胁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后续的拦截行动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助推段拦截器难题
太空作战参谋长特别助理丹尼斯·布林斯伍德少将(DennisBlythewood)指出,研发用于拦截弹道和高超音速导弹的太空助推段拦截器是巨大挑战。助推段时间短,目标探测滞后,天基拦截器攻击时间有限,针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拦截更是难上加难,可能需要大量低轨拦截器。太空发展局和导弹防御局已要求承包商针对太空传感器层和分布式助推段拦截器提出解决方案,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3哈里斯技术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等企业已提交方案,技术演示将于明年开始并持续至2030年。
传感器融合技术
导弹防御局局长希思・柯林斯中将表示,当前研发重点是建立配套指挥控制和作战管理架构,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从太空进行助推段拦截的复杂性极高,目标至少30秒后才能被探测到。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托德・哈里森(ToddHarrison)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即便有太空发展局新的导弹跟踪层,天基拦截器在这一阶段也仅有约两分半的时间进行攻击,这对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整个防御体系的反应速度和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三)
新技术探索与应用前景
导弹防御局和太空部队在“金穹”计划中,除依靠陆军的萨德系统(TheArmy'sTHAAD)、爱国者系统(Patriot)、地基拦截弹(Ground-basedInterceptor,GBI),海军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TheNavy'sAegisBallisticMissileDefense),以及空军的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等陆基系统外,还在探索新技术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导弹防御局局长希思·柯林斯中将表示,根据应对的目标不同,选用一些其他拦截方法,尤其是非动能方法,有助于解决弹药储备量不足问题,在同时面临多种威胁时尤为重要。
前期任务与推进动态
(一)
当前工作与资源分配
目前,核心工作将围绕组织协调和技术研发展开,重点关注如何以最佳方式完成任务,包括评估哪些现有技术可以加速应用,以及可能需要哪些创新技术。太空系统司令部司令菲利普·A·加兰特中将(PhilipA.Garrant)表示,要从物理层面确定可行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他所在的司令部正在努力明确具体需求,尤其是资源需求。在特朗普政府提出预算提案前,国会已经为项目拨款做准备。阿拉斯加州和北达科他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提出立法,计划在2026财年为“金穹”计划拨款约190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格里利堡拦截器部署、现有陆基系统投资,以及天基导弹防御、定向能拦截和天基卫星传感器研发。
(二)
计划推进重点与未来展望
目前,“金穹”计划重点聚焦组织协调和技术研发。通过评估现有技术加速应用,探索创新技术,从物理层面确定可行性。未来,在资金支持下,若能有效解决组织和技术难题,“金穹”计划有望构建起强大的太空与导弹防御体系,改变美国战略防御格局,提升美国在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简 评
“金穹”计划作为美国整合天基与地基防御力量的前沿战略,展现出其在空天防御领域的技术信心和战略野心。不过,该计划在推进中仍面临现实瓶颈:多机构协作缺乏明确牵头主体,军事官僚体系的部门壁垒与情报融合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项目效率;天基助推段拦截器研发、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存在显著挑战,即便企业已提交解决方案,从技术演示到实战部署仍需突破多重难关。该计划妄图凭借技术优势构建绝对安全的防御体系,实则是美在全球军事霸权思维下战略焦虑的产物,在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的当下,其能否突破重重障碍实现目标仍存疑。我国需以客观视角审视该计划的技术动向与战略逻辑。一方面,可借鉴其在跨领域技术整合、开放式作战架构等方面的探索经验,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应立足自身安全需求,稳步推进空天防御体系建设,强化前沿技术攻关与多军种协同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防安全屏障,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
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