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崛起 北京亦庄迈向“飞天之城”

无人驾驶汽车在沙漠、山地中畅通穿行;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通过高清全息影像为偏远地区病人会诊;智能化农具根据天空发回的精准数据自动完成灌溉施肥;人们在太空、深海也能顺畅传输视频。这些场景正随着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密集部署成为现实。

卫星互联网建设及其全域智能基础设施是实现这些应用的关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火箭企业厂房,一枚即将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最后检测。不远处,工程师正对遥感卫星进行出厂测试。从火箭制造到卫星调试,商业航天的每个环节在这里实现高效协同。

作为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入口产业,商业航天正加速嵌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卫星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6G通信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支撑。北京亦庄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落户于此,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形成国内最完整、最密集的航天产业生态。

火箭产业在北京亦庄加速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区内聚集了星河动力航天、蓝箭航天等多家企业,形成国内最密集的商业火箭创新集群。今年上半年"亦庄箭"实现发射"八连胜",下半年将更高频次发射组网。

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进入首飞冲刺阶段,计划2025年10月底首飞。该火箭搭载自主研发的CQ-50发动机,采用液氧/煤油燃料可重复使用约30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8吨。重复使用技术可将单位发射成本从每公斤3-5万元降至8000元。除"智神星一号"外,"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多枚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今年陆续首飞。

卫星与地面通信系统构成商业航天服务千行百业的神经网络。在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工程师正对遥感卫星进行出厂测试。该公司计划2026年建成卫星工厂,实现年产200台的目标。北京融为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于卫星通信"最后一公里",其高性能数传基带、卫星测控基带等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超50%,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北京亦庄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加速了企业协同创新。区内涵盖火箭研制、卫星制造、地面设备等全链条环节,形成"星箭一体化"发展格局。企业聚集不仅实现资源共享,还促进技术协作与研发成本分摊,提升行业整体迭代速度。

系统性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引擎。北京亦庄出台专项措施,对颠覆性成果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对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给予1:1经费支持。在发射环节实施商业火箭发射保险全额报销机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两年多来调度股权投资超50亿元。

北京亦庄正加快推进总面积2500亩的空天街区建设,打造商业航天企业高密度集聚地。其中北京火箭大街作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集成技术平台、智能制造中心等多项功能。随着商业航天步入产业化落地阶段,北京亦庄加速推进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与6G通信、车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面向全球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