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在巡堤查险中的应用与发展建议

一、概述

堤防是防洪减灾的核心防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32.5万千米,累计达标堤防25.7万千米,堤防达标率为79.0%。巡堤查险是防汛抢险的关键工作,内容包括堤防(含防洪墙)及穿堤建筑物,巡查范围涵盖堤顶、堤坡、平台、堤脚、背水侧和临水侧区域。常见堤防隐患包括裂缝、渗漏、管涌、滑动、冲刷和变形等,需及时识别并采取应对措施。

传统巡查手段如人工巡查、GPS和三维激光扫描受限于效率与覆盖范围,难以实现沿岸堤防的整体监测。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SAR)、无人机、GNSS测量、多波束测深和水下偏振光成像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提升了堤防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我国已发射数百颗遥感卫星,包括8颗民用SAR卫星(覆盖L、C、S波段)和60颗北斗导航卫星(BDS)。2024年12月,水利一号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和高精度形变监测功能。

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可实现堤防自动化提取、隐患精准识别、沉降动态监测及风险评估。多源卫星数据融合能突破单一技术局限,优化风险分级预警与巡查路径,提升巡堤查险效率。尽管面临数据融合深度不足和成本高等挑战,未来深化算法优化、构建实时监测系统及推动标准化应用将支撑巡堤查险信息化建设。

二、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在巡堤查险工作中,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即集成空基(无人机、应急飞行平台)、天基(遥感卫星、GNSS卫星)、地基(地面传感器、雷达、固定监测点)等多种观测平台和数据,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全空域、全时域、多维度、高精度监测探测的系统(图1)。
图片
图1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通过无人机平台实现空中感知,进行中小尺度高分辨率巡查、快速响应;通过光学遥感卫星(高分二号、高景一号等)、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哨兵一号(Sentinel-1)等]、GNSS卫星(BDS、GPS)进行大范围监测、全天候成像与位移形变获取。通过地面感知,移动监测设备、固定监测点等配合人工巡查,近距离查险和实时反馈。相较于传统巡堤查险方式,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具有多尺度观测、多维度覆盖、实时性与动态响应等特点,可以充分满足汛期对于巡堤查险工作的需求。
三、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在巡堤查险中的应用

1. 多源遥感数据在堤防提取中的应用

堤防呈线性分布于河流湖泊沿岸,以土石或混凝土结构为主,自动提取是巡堤查险的基础工作,为防汛方案制定和资源调度提供支撑。光学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堤防几何形态及周边土地利用特征,通过多光谱波段组合区分堤防与植被、水体差异,辅助边界提取。例如,高景一号0.5m影像可识别堤顶道路和护坡结构范围(图2)。SAR卫星结合阈值分割算法(如双峰法),自动提取水体与陆地边界确定堤防位置。

图片
图2 基于高景一号0.5m卫星影像洪泽湖某段堤防提取
结合光学影像纹理细节与SAR影像后向散射特性,构建多维特征集并利用机器学习自动识别堤防轮廓,提升提取精度。时序光学影像监测堤防表面植被覆盖变化,SAR卫星在洪水期间快速获取淹没范围,光学影像评估结构完整性,二者协同优化灾情研判。


2. 多源遥感数据和GNSS在堤防隐患排查中的应用

堤防隐患排查包括渗漏、管涌、裂缝、滑坡、崩塌及白蚁危害等类型,传统方式依赖人工巡堤和物探技术。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融合遥感、GNSS和地面设备,提升排查效率。

渗漏和管涌排查方面,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可全天候定位隐患。例如,在洞庭湖杨柳垸堤,无人机可见光和热红外图像识别管涌点(图3),渗漏区在热红外图像上呈低温异常。图4显示无人机成功提取堤脚处管涌点位置和尺寸。但植被密布或连续降雨区域仍存在监测难点。

图片
图3 管涌点无人机热红外图像
图片
图4 堤下坡面堤脚处无人机图像
滑坡与崩塌识别中,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利用SAR影像分析地表微小形变,消除大气扰动影响。例如,长江扬中段基于哨兵一号SAR影像计算2016—2023年平均形变速率(图5),当速率绝对值超阈值时识别为滑坡点。北斗系统实时监测堤防位移,预警稳定性。
图片
图5 长江扬中段局部年平均形变速率
白蚁危害探测通过协同探地雷达和机载多光谱影像实现。探地雷达识别浅部洞穴,时序多光谱影像计算光谱指数特征,结合样本点构建分类模型识别疑似隐患(图6),辅助人工巡查提高效率。
图片
图6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疑似白蚁区域识别

3. SAR数据和北斗在堤防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SAR与北斗结合发挥广域监测与高精度定位优势,形成“点面结合”互补。高分三号和涪城一号SAR卫星提供亚厘米级精度沉降趋势监测,北斗实现毫米级位移监测。但数据融合深度和实时性待提升,未来需优化多源数据算法和实时系统。例如,InSAR监测长江江苏段2016—2020年沉降(图7),南岸沉降量0.5~2cm,北岸抬升1~3cm,严重区域如南京市栖霞区沉降超4cm。

图片
图7 基于哨兵一号卫星影像的长江江苏段沿岸沉降图

4. 多源遥感数据和北斗在堤防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堤防隐患如白蚁巢穴易引发管涌,不均匀沉降削弱结构稳定性。基于“光学-SAR-北斗”协同体系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图8),实现隐患实时观测和风险分级。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识别地表裂缝,InSAR分析形变规律,北斗系统提供动态监测。


图片
图8 “光学-SAR-北斗”协同监测感知体系
依托机器学习算法,堤防划分为红(高危)、黄(中危)、蓝(低危)三级管控区,中低风险岸段常规巡查,高风险岸段采用无人机与北斗终端联动,实现坐标回传与预警。
四、发展建议

未来巡堤查险工作需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基础上深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高分和国产SAR卫星发射与数据共享,建设轻量化低成本无人机和北斗终端;加强基层人员培训,配备GNSS定位和AI险情识别的智能终端,提升数据准确性。

体系建设方面,融合无人机、视频监控和无人船,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监测感知体系,基于时空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优化汛期巡查部署。

数据融合方面,整合跨流域、跨部门巡堤查险与水文气象数据,建立历史险情案例库和专家规则库,开发智能算法提高预警精度。

标准化建设方面,统一多源遥感数据格式与元数据标准,编制巡堤查险操作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巡查细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