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3D打印卫星即将升空、每年造1000颗卫星!抬头仰望星空,或许就能看到“杭州星”

近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西湖区合作,将在杭州设立第二总部,规划年产卫星1000颗。

长光卫星是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已累计研制并发射219颗卫星,其中,117颗“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构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此次落户的杭州总部将建设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生产总装基地,并承担巨型星座建设运营等任务。

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

今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的卫星排队“上天”: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升空;5月14日,中国“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升空……这些卫星的背后,都有来自杭州的核心科技支撑。

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星空之下,杭州正以“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冲击万亿级赛道。

我在杭州用3D打印“造卫星”

“卫星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距离把它送上太空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汤慧萍说。

这是全球首颗采用全金属3D打印主体结构的米级卫星,由浙大城市学院和之江实验室联合研发。

在3D打印卫星主体结构中使用的多孔材料

发射卫星的成本,与卫星本身的制造费用有关,也与卫星的重量有关。一公斤载荷发射的成本是10万元,一颗500公斤重量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10万元的500倍。如果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金属材料能在卫星主体结构上得到应用,可以使卫星重量减少30%。

一年多来,汤慧萍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研究材料。联合团队共计算了100多万种结构,才找到了卫星主体结构中使用的这个孔结构。这种多孔材料既有金属材料高强韧性,又有比木头还要轻的密度。

一年后,当一颗50千克的卫星呈现在眼前,在增材制造方面钻研了35年的汤慧萍忍不住笑了,“武器装备、生物医疗、能源领域我都涉及过,造卫星还是头一次”。

3D打印技术,将改变卫星研发和生产的方式。目前,卫星从研发到制造的迭代,基本上以年为单位,3D打印登场后,造卫星的速度就能以月为单位计算,卫星的生产周期将被压缩50%。

“以后,一个月就能造一颗卫星,甚至可以批量生产。”汤慧萍说。

“国家队”在杭州开“卫星超市”

近日,云栖小镇的东方红天选超市传来消息:“柔性太阳翼”收到了多家商业航天公司的订单。

柔性太阳翼是一种用柔性材料制成的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就像卫星的柔性翅膀。

东方红天选超市是一家什么超市?

今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杭州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

这是全国首个商业卫星全产业链“超市”——有“仓库”,储存着多类型、多品种商业卫星和卫星部件;有线上商城,可在线浏览商品并“一键下单”;有线下超市,可现场参观,近距离了解航天级“尖货”。

东方红天选超市就是“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的线下超市,货架上陈列着200多种商业航天卫星产品,能满足卫星制造企业“一站配齐”的需求。

在“卫星超市”,“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的技术产品,被拆解成标准化模块,像超市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向商业市场开放。

 “以前,要跑遍中国的东西南北才能把卫星组件采购齐全。比如,采购光学仪器去长春,采购微波天线要去西安,采购太阳翼要去上海。现在,能实现‘一站式’采购了。”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教授金仲和说。他从事卫星研发制造20多年,所在的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具有整星研制能力的单位之一。

落地杭州的“卫星超市”,是“国家队”技术转化的一块“试验田”,也是民营企业获取“航天级”技术的“快车道”。

“杭州星”已绕地球飞行2580多圈

2023年8月10日,搭载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自研核心技术的“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这颗以AI为核心的搭载智能操作系统的卫星,由浙江大学与地卫二联合研制,是“浙产”首颗人工智能卫星,也是中国首颗以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能在太空实时获取、分析、传输数据,完成“更准确的气候预测,更快速的灾害响应”等任务。

“阿曼星”向地面传回的首批全景影像图 地卫二供图

2024年11月,“阿曼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由地卫二牵头实施,这也是中国首颗实现海外交付的商业卫星。

截至今年4月底,阿曼星一号已绕地球飞行2580多圈,完成600多次测控任务和200多次数传任务,接收数据量约5000千兆字节。

这个“聪明的卫星”配备智能操作系统,可应用于国土详查、城市规划、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例如,制定农业政策需要测算椰枣树的数量,在阿曼星的帮助下,最快在数秒内就有答案。

西湖蓄势“二次飞天”

商业航天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那一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也在那一年,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十年后,长光卫星在杭州布局商业航天版图——杭州总部首期将建设卫星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和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

云栖小镇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期。那一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支持国家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全面上线,杭州企业地卫二向阿曼交付首颗智能卫星,实现民营企业商业卫星首次出海。

近年来,中国民营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商业航天赛道一支极具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近日,西湖区跻身全省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云栖小镇已集聚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300多家,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到15条卫星核心部件生产线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再到在建的航天科研园区,漫步于商业航天产业版图,西湖区正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飞天轨迹”。

“三体计算星座”发射现场

蓄势“二次飞天”的西湖区,已将空天信息列为三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和商业卫星组网。今年将全力推进3D打印工厂、长光卫星等项目,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

从西湖之畔到银河深处,杭州的“风景”已经跨越湖光山色,延伸向浩瀚星河。夜幕四合,抬头仰望星空,或许就能看到由“杭州智慧”点亮的“杭州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