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低轨卫星密集发射,商业航天“点燃”军工

8月军工板块延续强势表现,商业航天作为细分领域龙头,正成为驱动板块上行的核心动力。航空航天ETF(159227)作为全市场“军工含量”最高的指数基金,近期持续刷新历史高点,7月以来资金净流入达4.65亿元,规模实现翻倍,最新规模达8.45亿元,稳居同指数第一。这一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军工板块的景气度,更凸显了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价值。(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8.8)

当前全球地缘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地区冲突与军备竞赛持续升温,空天领域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赛道。


一、低轨卫星密集发射,商业航天加速推进

近期,我国低轨卫星迎来了高光时刻,自7月27日起8天内成功发射三批组网卫星,创最短发射间隔记录,实现了多地-文昌、太原、海南商业发射场三线并行,多箭--长征六号改、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火箭滚动发射。

相较于此前按月推进的发射频次,这一突破性进展充分表明,我国火箭发射已具备批量化、滚动式作业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流程的持续优化,未来低轨通信星座组网发射频次有望从月级进一步压缩至周级,高密度发射的趋势将得到持续推进。

中信建投认为,2025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07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快速组网期。此外,千帆星座的发射招标也已经启动,海南商发的1号和2号发射工位开启常态化发射工作,大型民营液体火箭也将陆续首飞,可重复使用实验稳步开展,民营火箭企业开始IPO辅导,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法规持续落地,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突破运力瓶颈,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商业航天发展。自“十四五”以来,我国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新型发展模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写入政府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新增长引擎。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7个省份将航天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形成政策合力。

政策红利加速向产业端传导,全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地区构建起“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制造—下游应用服务”完整产业链,安徽蚌埠、合肥等地通过差异化布局实现专精分工,蚌埠聚焦特种材料与精密仪器,合肥侧重卫星平台研制,上海、南京则拓展下游应用服务,形成全国性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多家机构看产业链投资机遇

国海证券认为,商业航天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五大方向,目前市场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随着多重因素推动我国低轨卫星发射进程加速,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将进入高景气周期,看好产业链投资机会。

民生证券认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持续清晰,在制造端,技术革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在发射端,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此外,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突破,更是为产业开辟了广阔而持久的需求空间。

面对商业航天与军工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广阔机遇,以及行业本身的高技术门槛与高波动特性,投资者可借道ETF高效、便捷地分享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成长红利。

航空航天ETF(159227)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申万一级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7.9%,堪称全市场“军工纯度”最高的指数,覆盖航空装备、航天装备、卫星导航、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环节,成分股精选军工领域头部企业,涵盖大飞机研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商业航天概念权重占比高达25.1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