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近期密集航天发射的最新成果。
公开数据显示,自7月27日至8月18日的23天内,我国已成功完成9次卫星发射任务,平均间隔不足3天。值得注意的是,其中5次发射均聚焦于互联网低轨卫星领域。
针对这一现象,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秀强指出,高频次发射不仅标志着卫星技术突破,更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进入快速组网阶段,最终目标直指建设中国版“星链”——中国星网GW星座。
互联网低轨卫星具有显著优势:轨道高度距地表仅数百至两千公里,在信号传输与对地观测方面效率突出。但同时也面临覆盖范围有限、高速移动等挑战。航天科学家通过构建多星互联的“星座”网络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球连续覆盖。
中国星网GW星座作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计划部署12992颗卫星。自2024年12月首组卫星发射以来,目前已累计将9组卫星送入轨道,卫星数量超90颗。江秀强表示,高频发射预示星座建设进入高密度组网期,按规划将在2035年前完成全球组网。
该星座建成后将深度融入6G网络架构,与地面5G网络融合形成空天一体的高速通信系统。届时用户将享受更高速率、更低延迟的网络服务,即使在传统网络盲区也能实现稳定连接。其应用场景将拓展至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及国防安全等关键领域。
全球范围内,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引发激烈竞争。江秀强强调:“尽管太空广阔,但安全轨道资源有限,卫星间距不足可能引发连锁碰撞风险。”当前国际代表项目为SpaceX的“星链”,我国则同步推进GW星座、千帆星座等多体系布局。
高频发射印证我国已突破大规模星座建设核心技术,卫星批量制造、火箭快速发射及发射场高密度调控能力实现跃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卫星互联网作为天地海空一体化连接枢纽,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与未来产业生态的核心支撑,中国在该领域的进展备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