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
2025年8月,星网开启“狂飙”模式,27天内连续6发、入轨卫星47颗,动用了长六甲、长八甲、长五B、长十二4款火箭,入轨的卫星分别来自五院、上海微小和银河航天。这背后是过去10年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厚积薄发”。今天我们来聊聊,2025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尽管中国早在2014年就开始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赛道,但中国商业航天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是2020年前后。2016年,SpaceX正式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建设由1.2万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的Starlink星链星座,并在美国注册Starlink商标,开始在华盛顿州研发初代星链卫星。2017年3月30日,SpaceX的猎鹰9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回收火箭复用,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从2万美金每公斤,拉低到3000美金每公斤。全世界开始意识到建设万星低轨互联网星座的可行性,以及近地轨道和通信频率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战略意义。2019年5月,星链正式启动组网发射,宣布全球频轨资源争夺正式开始。为了保频占轨,避免在未来的卫星互联网领域落后,国内开始酝酿建设“中国版星链”的可行性。2021年4月,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出资的星网集团正式成立,并开始论证建设中国版星链。而在更早的2018年3月,由上海国资委全资子公司联合投资控股的垣信卫星也开始布局卫星互联网赛道。2020年11月,中国星网正式向ITU申请了总数为12992颗的GW星座。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G60星链计划,计划打造超1.4万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卫星互联网星座。随着两大星座计划的申请,带动国内上游产业链开始了建设卫星互联网的浪潮。2020年,“可回收火箭”和“电推”、“平板通信卫星”、“可折叠太阳翼”、“星间激光通信”、“相控阵雷达”、“不锈钢贮箱”、“深变推力火箭发动机”等卫星互联网相关行业,成为商业航天领域创业大热。这些直接由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带动的创新企业,就是我们常说的“商业航天新势力”。围绕着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航天新势力”创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鲜明的区别。可回收火箭研制领域的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尽管其研发的第一款火箭也是固体火箭,但与蓝箭等一众老牌火箭企业理念不同的是,其首款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直接瞄准了“大运力”和“卫星组网”需求,成为全球最大的固体火箭。可回收火箭研制领域的箭元科技,成立于2020年。其研发的“元行者一号”是国内首款“不锈钢火箭”。深度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天回航天”,成立于2021年。其研发的巧龙一号不仅可以实现50%-110%的深度变推力,其独创的分级燃烧抽气循环技术,结构简单,推重比达到160,国内领先。电推领域的易动宇航,成立于2020年。其研发的霍尔电推进器不仅满足组网卫星轻量化、长寿命的需求,采用的氪工质相比传统的氙工质价格也更低,在组网成本上更有优势。还有星载5G基站领域的星移联信,成立于2021年;激光通信载荷领域的极光星通、蓝星光域、氦星光联,都成立于2020年后;组网发射领域的海南商发,成立于2022年;可折叠太阳翼领域的开拓卫星,成立于2019年12月......这些商业航天新势力未来将会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的中流砥柱。其次,当这些卫星互联网带动的新技术实现突破后,也催生了许多新需求。比如:赛思倍斯的“超低轨超高分辨率星座”,其利用了电推的超长工作时间特性带来的轨道保持能力,将遥感卫星部署在200公里的超低轨道,大幅度提升了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随着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多,未来卫星每天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而天基算力不仅能够利用AI技术处理数据,提升卫星通信带宽的利用率,还能利用卫星太阳翼的能源节省地面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时利用太空的超低温,解决大规模算力的降温需求。智星空间的SAR载荷技术小型化后应用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无人机雷达载荷,可以有效提升无人机飞控的安全性......这些由商业航天新技术诞生的新需求还会催生和带动更多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新产业和新的应用场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而商业航天行业也需要不断涌现的“新势力”,来完成行业的更新迭代和快速发展。接下来,你好太空还将按照整星整箭、零部件、卫星应用、太空服务、配套及服务等几个大类,分行业介绍2025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