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星舰收官飞正在进入倒计时。▲根据最新发布的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本地水手通告(简称LNM)显示,星舰第11次综合飞行测试(简称IFT-11)最早将于2025年10月6日傍晚开启窗口,这将是当前第二代星舰(Block 2)最后一次试飞。继前10次飞行积累的宝贵数据后,这次测试不仅要验证IFT-10成功测试的可靠性,还标志着SpaceX向更先进的第三代星舰(Block 3)跃进的关键节点。如果一切按计划升空,这将标志着从IFT-10到IFT-11的周转时间接近41天,仅差15分钟便是整整41天整。
●晚间窗口成主流,备份日绵延一周
根据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于9月23日发布的LNM 28909号通告,IFT-11发射窗口从10月6日起连续7天,每天从协调世界时(UTC)23:15开启,至次日01:22关闭。这相当于当地时间美国中部夏令时(CDT)18:15至20:22,一个大约2小时的晚间窗口,非常适合观测星舰尾焰划破暮色。这一安排与前几次飞行类似,旨在避开白天高峰期,确保海上安全区清空——通告覆盖了博卡奇卡附近的海域,标记为「火箭发射操作」危险区,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防止碎片或意外影响航运。此外,飞船历时1小时飞越半个地球后目标溅落区(东印度洋接近澳大利亚西海岸)正值当地上午时分,同样非常适合观测记录飞船着陆状况,为测试团队提供关键实测信息。
●最可能发射日评估:10月6日成首选,延误犹存
业内共识指向10月6日作为不早于(NET)目标日——至于,最可能的发射日?SpaceX内部目标锁定在最早10月6日,但实际取决于硬件测试、天气和监管审批。SpaceX内部日志和Reddit社区追踪显示,硬件测试已进入尾声,监管审批预计本周敲定。如果无意外,这将是理想起点:周转时间精确为40天23小时45分钟,从IFT-10的8月26日23:30 UTC发射算起,至10月6日23:15 UTC,仅差15分钟便是41天整。
然而,延误并非不可能。评估因素包括:硬件最终校验(过去曾因隔热瓦问题推迟数日);FAA批准许可(需环境评估通过,预计预计本周或10月初到位);以及突发天气(博卡奇卡的热带风暴季常带来阵雨,天气变量如风速需低于15节,约27公里/时,以防影响轨迹和云层厚度,也会左右最终倒计时)。
如果6日失之交臂,7日或8日成次选,概率约30%,因周末后勤更容易协调。NASASpaceflight论坛用户分析称,10月6日首发几率逾70%。不过,SpaceX「快速迭代」理念意味着宁可微调也不仓促。毕竟,安全胜于速度。
●硬件准备状况:S38与B15-2就位
IFT-11将采用星舰飞船级S38和超重型助推器B15-2,这是第二代星舰系统的压轴组合。S38作为星舰第二级,高度52米,搭载6台V2猛禽引擎,热防护系统(由约1.6万块隔热瓦组成,用于抵御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冲刷)已基本铺设,仅在头锥和襟翼边缘留有测试缺口。 9月17日,S38运至1号发射台;▲9月22日完成全时长静态点火,6台引擎齐发持续约7秒,验证推力和稳定性。 随后,S38被运回巨湾2号组装车间进行最终检查,如软件上传和传感器校准。目前状态:准备就绪,预计10月初可重返发射台,与B15-2堆叠合体。
B15-2则是第二枚助推器,B15的改版,曾在今年3月6日IFT-8中被塔臂捕获。▲9月6日完成静态点火;9月20日安装热分离环。 目前正在巨湾1号,待1号发射台拆除飞船静态点火适配装置后与S38合体。期待在IFT-11中再度上演筷子夹火箭,完美复刻IFT-8塔捕回收,创下首枚重复使用的超重型助推器二度回收新纪录。
整体来看,硬件进度乐观,成熟度高,但前车之鉴如引擎过滤器冰塞问题(液氧结冰堵塞管路)已通过新增过滤器化解——这些迭代源于IFT-10的精准软着陆数据。
●发射准备清单:步步为营,安全至上
星舰发射清单像一部精密时钟,涵盖从硬件到监管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关键步骤(基于SpaceX内部日志、NASASpaceflight报道和Reddit社区追踪)——
基础设施就绪:1号发射台已修复IFT-10起飞阶段的轻微损伤,包括重装轨道发射架的对齐销。9月3日完成喷水系统8轮压力测试,确保发射时能喷射数千吨水抑制声波和火焰。
测试序列:S38和B15-2静态点火已毕,下一步是全堆栈测试,包括一二级堆叠合体、燃料加载模拟。预计9月底10月初将有更多时段关闭道路,用于转运星舰和湿彩排测试。
燃料与推进剂:需加载数千吨液氧(LOX)和液甲烷(CH4),过程耗时4-6小时。星舰基地库存充足,低温推进剂车队记录显示供应链无虞。
监管与安全:FAA许可预计10月初到位,基于环境评估;USCG通告已发,FAA NOTAM(航空通告)即将跟进。应急预案包括海上碎片回收和生态监测,博卡奇卡毗邻野生保护区,海龟栖息地噪声阈值严格控制。
团队与后勤:数百名工程师24/7轮班,发射倒计时收官段,马斯克亲临监督。直播将通过SpaceX官网和X平台,预计吸引数百万观众。
如有延误,常见原因包括硬件微调或不利天气,但SpaceX会让每一步都如科学实验般严谨。
●核心测试目标:再入精进与完美回收
SpaceX将IFT-11核心测试目标锁定在飞船可靠再入与复用助推器精准着陆,以及载荷部署的实战检验。作为第二代星舰系统的最后一次飞行,这次任务不仅是技术里程碑,更是为即将登场的第三代铺路的关键一跃。
核心目标一:再入与着陆的完美进化
IFT-11将直面星舰再入大气层的顽疾——过去的测试中,襟翼烧蚀和瓷砖脱落频频上演,堪称技术噩梦。IFT-10中S37虽实现太平洋软着陆,却在再入阶段遭遇不明微爆,损坏后裙部和襟翼,暴露了结构耐受性不足的隐患——这可能追溯至IFT-9的复合材料压力容器(COPV)问题,尽管已通过降低压力和加装防护罩缓解,但高压环境下的整体稳定性仍待验证。这次S38同样以亚轨道路径,经历最高190-192公里的飞行高度,随后再入大气层,最终目标是在印度洋实现无损伤的精准软着陆。SpaceX团队针对襟翼和热盾进行了强化,力求避免前几次测试中的高温撕裂。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第三代星舰能否在2026年挑战更复杂任务。助推器B15-2挑战复用助推器首次塔捕,这将是自IFT-8第二次原位回收,第一次以复用助推器之身尝试塔捕。期待在IFT-11中再度上演筷子夹火箭,创造首枚重复使用的超重型助推器二度回收的新纪录。如果成功,将加速星舰系统完全可复用进程。星舰旨在通过全可复用,降低太空成本至每公斤数十美元,远低于传统火箭的数千美元。
核心目标二:载荷部署的商用突破
另一个重头戏是提升部署载荷能力,再次验证卫星分发器——这套系统通过精密机械装置和舱门开合,负责在轨道上部署卫星,直接关乎星舰从实验平台向商用运载工具的转型,尤其是星链星座的批量发射。IFT-10中,S37首次突破性地完成载荷部署演示,释放8个模拟卫星,然而一个模拟器在弹出时撞击门框,可能因输送带速度或门体角度有误,导致潜在损伤风险。测试团队已据此优化算法,调整输送带速度和舱门开合程序,确保卫星平稳释放,避免撞击。IFT-11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验证鲁棒性,为未来部署数百颗星链卫星打下基础——想象那舱门如魔术盒般弹出卫星的画面,效率与精度并存。
相较IFT-10的生存测试,IFT-11目标更成熟:从单纯验证存活,转向更严苛更高目标,探索星链部署和潜在捕获飞船的可行性。这一任务不仅是Block 2的华丽谢幕,更是为Block 3亮相扫清障碍——如果再入无虞、载荷部署无误、助推器捕获成功,SpaceX将信心满满迈向第三代星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