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关于推进上海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建设的思考

随着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保险作为支撑该产业稳健前行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日益凸显。商业航天项目普遍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也导致相关保险呈现出保额高、出险率高和历史数据匮乏等特点。当前,商业航天保险仍面临市场供给不足和企业“投保难”的双重矛盾。在此背景下,推动建立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整合多方承保能力和专业资源,已成为促进商业航天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目前,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已启动试点运营。上海作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建设路径。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共保体是完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支撑工具

“共保体”是指多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产业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其核心在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作为应对巨灾的国际通行做法,共保体并非保险行业的“新生事物”。传统共保体多聚焦政策性强、风险分散需求迫切的领域;新兴共保体则越来越多地以市场化机制运作,为新兴科技领域提供保障。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针对缺乏历史数据、潜在损失较大的科技保险,通过组建共保体、再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减轻企业投保财务负担。”当前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已在多个新兴产业成立共保体。如临港新片区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以下简称“集共体”),成立三年来,累计为30家国内头部集成电路产业客户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超过4万亿元,承保能力达到集共体成立前的1.5倍。
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是为解决商业航天保险行业痛点而生。当前商业航天保险处于卖方市场,因三大难题导致供给不足。一是保额高。体现在商业航天项目标的价值高(过亿乃至十亿)叠加保险费率高(普遍在10-20%),导致综合保额高。二是出险率高。体现在较高赔付概率,2023年全球航天理赔金额达9.95亿美元,近乎年度保费收入5.57亿美元的两倍;航天理赔额大幅攀升导致保险公司大幅上调费率,SpaceX猎鹰9火箭受此影响,保险费率2023年初不足6%攀升至2024年初近10%。三是历史数据匮乏。险企缺乏保险精算依据,不愿或难以提供充足承保能力。即使投保企业预算充足,也通常因险企承保能力不够而不足额投保。同时,因国内商业航天项目基于保密要求无法提供关键信息,加之国际再保市场逐利性更强,往往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承保能力支持。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共保体模式成为解决商业航天保险困境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在北京发布。3月31日,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指导北京地区17家财险机构、2家再保险机构和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由中国人保牵头)。短期目标是提供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充足保险保障,支持北京打造“南箭北星”产业发展格局。中长期目标是将“北京模式”推广形成全国商业航天共保体,健全行业标准,建立服务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保险产品体系,全程护航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壮大。从创新特点看,一是组织架构上采取“直保+再保”双层体系,引入人保财险等头部财险公司提供直接保障,同时由中再产险等再保机构分担风险、提供再保支持;二是运行机制上建立了“年度+项目”责任制度,在设定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成员结构,灵活匹配不同项目风险特性与保险资源;三是服务体系上构建“财险+中介”联动模式,为航天企业提供一站式保险解决方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从项目成效看,北京商业航天共保体已为其承保的首个项目(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一箭六星”于2025年5月21日发射)提供近亿元风险保障,整体投保周期较以往缩短20%。

2.关于打造上海商业航天共保体的相关建议

上海保险专业机构高度聚集(不仅拥有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等头部险企总部,还汇聚了中再产险、瑞士再保险等国内外再保险机构),同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不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看,加快组建上海商业航天共保体,对于完善上海及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服务国家航天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建议可研究立足于上海保险机构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对外开放枢纽地位显著的优势,以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为核心,构建与国际规则衔接、服务国家航天战略、赋能区域产业生态的高能级保险保障平台。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构建覆盖区域产业链协同的保险服务网络,同时研究建立与北京共保体在资源协同、数据共享、风险分散等领域的联动机制。此外,还可以创新保险产品(如重点开发低轨宽带商业卫星在轨寿命保险产品补足行业空白),制定覆盖商业航天项目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标准体系,从风险评估、条款设计到理赔流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行业规范。最终,通过吸纳保险企业、再保险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三类成员,分别负责提供承保能力、进行风险再分散和提供保险经纪及专业支持服务,从而形成更好支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个生态”。上海与北京的商业航天共保体可以相辅相成、联动发展,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开放的优势,更加注重与国际保险市场和国际规则接轨,聚合国际资源。
在制度突破上,建议强化央地协同争取支持设立共保体。6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上海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通过组建共保体、再保险等形式分散重大技术攻关风险。鼓励试点特殊风险转移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风险分散”。为此,建议加强与国家层面沟通,争取获得金融监管总局同意在上海设立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
在风险防控上,建议构建信息共享与多层分散体系。一方面,强化区块链等技术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应用。可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行业联盟链,整合共保体成员、航天企业、科研机构及监管部门节点,实现风险评估、损失数据等核心信息实时共享,为产品创新和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再保险机构合作降低风险。可依托临港再保险功能区优势,深化与再保机构合作,通过再保分保机制转移风险,并引入国际再保机构专业能力,构建“直保承担原生风险+再保提供能力支撑”的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在机制创新上,建议拓宽服务维度实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强全流程保险服务,实现风险减量。可鼓励共保体深化与商业航天企业风险管理合作,参与商业航天发射场、企业财产、人员安全等多方面风险保障,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保险服务,支持企业稳健经营。另一方面,探索险资入市,支持共保体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长钱活水”。可探索引导共保体成员保险资金通过设立专项股权投资计划、联合国有资本发起私募基金、参与信托计划或直接股权投资等市场化路径,参与到更多商业航天中小微企业的早期成长阶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