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枚新格伦重返回收赛道,能否打破SpaceX垄断?
在《星球大战》经典桥段里,韩·索罗(Han Solo,《星球大战》系列中一位反叛英雄,以驾驶千年隼号闻名)面对小行星带的绝境,曾豪言「永不说赔率」(Never Tell Me The Odds)。最近,这句台词化身为蓝色起源第二枚新格伦火箭助推器的命名,昭示着贝佐斯团队对回收成功的坚定信心。▲9月28日,蓝色起源CEO戴夫·林普(Dave Limp)在X平台发布推文,展示这枚重型助推器在佛罗里达工厂内模块全组装状态,配以一段俯瞰视频:雪白筒身印着醒目蓝字「NEW GLENN」,工人忙着安装7台BE-4发动机。这位CEO幽默调侃:「我认为,这次助推器着陆的成功几率远高于3720比1。」这一数字源自《星球大战》里礼仪机器人C-3PO对千年隼号穿越小行星带的悲观估算,而蓝色起源正借此宣战回收难题——首飞虽入轨成功,却在助推器回收上折戟大西洋。 随着NG-2飞行窗口锁定10月中旬,这枚「永不说赔率」能否实现海上平台软着陆,成为继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掌握轨道级火箭垂直回收的发射商?这一跃,不仅考验技术迭代,更将重塑商业航天格局。
回溯2025年1月16日,新格伦火箭首飞从佛州卡角36号发射位(LC-36)轰鸣升空。 这枚重型运载火箭——直径7米、第一级助推器由7台BE-4液氧甲烷发动机总推力16.8兆牛驱动,顺利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标志蓝色起源从新谢泼德火箭亚轨道跳跃正式跻身轨道级玩家行列。 首飞搭载的蓝环探路者(Blue Ring Pathfinder)成功部署,第二级完成两次点火,进入预定轨道。作为美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新格伦可将45吨货物送至低地球轨道,也可将13吨运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定位为SpaceX重型猎鹰火箭的直接竞争者。然而,回收环节酿成遗憾。第一级助推器在分离后尝试返回海上无人平台(类似于SpaceX的回收船),却因三台BE-4发动机重新点火失败而失控坠海。事后调查显示,问题源于推进剂管理和引擎排气控制的缺陷,导致点火序列中断。 蓝色起源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提交报告称,确认碎片落入指定危险区,无公共安全威胁,并实施七项整改措施。这与SpaceX早期猎鹰9号类似:前几次回收尝试均告失败,直至2015年12月21日才首度成功陆地回收。尽管新格伦首飞回收助推器失败,但入轨成功已超出许多预期——新火箭首飞达轨本就罕见,蓝色起源工程师在九个月内迭代第二枚助推器,展现出强劲韧性。
●NG-2任务:火星探测加持,回收迭代升级
第二枚新格伦的焦点转向NG-2飞行:搭载NASA的ESCAPADE(Escape and Plasma Acceleration and Dynamics Explorers)任务,两颗火箭实验室建造的小型探测器将飞抵火星轨道,研究太阳风如何侵蚀火星大气层。 这不仅是蓝色起源首个行星际发射,更有助于角逐美国国家安全太空发射(NSSL)合同,潜在价值数十亿美元。原定今年9月29日最早发射,现因第二级测试和LC-36设施校验延至10月中旬或11月初。目前卫星已运抵佛罗里达,准备与火箭整合。9月21日,新格伦运输车途经肯尼迪航天中心组装大楼(VAB),似乎预示新格伦火箭最早10月5日即可运至发射台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再度尝试回收助推器是NG-2的核心看点。新格伦第一级设计寿命至少25次飞行,通过海上平台捕获实现快速翻新,目标是将单次发射成本压至约6800万美元——比重型猎鹰约9000万美元略低。与猎鹰火箭类似,新格伦火箭通过栅格翼和着陆腿实现精确降落,最终被海上平台垂直回收。▲蓝色起源CEO林普在推文中提到的Strakes(翼状稳定结构,增强再入翻滚控制)和BE-4安装,正是针对首飞回收痛点的优化:前者改善大气动力学,后者强化着陆点火操作。
●回收成功率估算:65%-80%
量化回收成功率并非易事,但我们可借历史数据一窥全貌。SpaceX猎鹰9号前三次回收尝试全失败,直至2015年12月才首次成功。如今,其第一级回收率稳定在99%以上。新格伦首飞回收失败实属意料之中,新格伦首飞的引擎重新点火问题已通过地面热火测试验证修复,累计运行时长超5000秒。林普最新发文「3720比1」赔率梗,实则暗示内部信心:团队相信NG-2回收几率远高于首飞,尽管具体数字未公开。太空爱好者社区热议不迭,有人戏称:「只要避开小行星带,这次着陆稳了。
乐观因素还包括:借助首飞数据,第二飞的再入轨迹优化可将不确定性降至15%。有利天气发射窗口扩大,临近佛州飓风季末尾,海上平台定位精度已达分米级。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高级发射主任蒂姆·邓恩近日透露:「蓝色起源正全力冲刺年底发射,回收是他们证明可重复性的关键。」 如果成功,ESCAPADE卫星入轨后,助推器回家就会加速后续任务,尤其是自家柯伊伯带星座,需要新格伦数十次稳定持续发射。不过,潜在风险包括推进剂问题复发,或海上平台稳定性不足。总体估算,NG-2回收成功率介于65%-80%,高于首飞。SpaceX自2015年起主导轨道级垂直回收,至今累计回收512次助推器,复用次数476次。一旦NG-2实现成功回收,蓝色起源将一举成为全球第二——目前无人能及。联合发射联盟火神火箭虽首飞成功,但第一级不可回收;火箭实验室的中子号预计最早2026年尝试回收,相对论航天的Terran R同样要等2026年最早尝试。一旦新格伦实现常态化回收,可蚕食SpaceX美国国安太空发射份额,并支撑Blue Moon登月器于2026年验证,与星舰登月器竞争并行。
贝佐斯曾宣称:「太空是人类的出生权。」 但挑战在生产节奏:首枚火箭耗时15年,资金依赖个人投资。尽管如此,第二枚新格伦组装进度显示加速迹象。不久后,当LC-36再度火光冲天,「永不说赔率」是否能如索罗般逆转?答案将在从天而降的助推器能否平稳飞落海上平台的那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