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工信部拟启动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万亿级市场加速崛起


工信部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宣布开展为期两年的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这项举措旨在通过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卫星物联网业务是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式进入应用落地关键阶段。

01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政策红利在全国范围内密集释放。

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相继发布专项政策。其中《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则明确推动“G60星链”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正在研究放宽商业遥感卫星分辨率限制等关键举措。证监会也发布意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行业打通资本通道。

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启动,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02 卫星物联网:打通天地信息通道的战略支点


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根据工信部要求,参与企业需构建卫星物联网星座,建立客服系统及业务支撑系统。

卫星物联网业务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的连接问题。在海洋、沙漠、高空等特殊场景中,传统通信网络存在明显盲区,而卫星物联网可提供全域无缝覆盖。

此次商用试验要求企业遵守九项规定,包括保障网络通信畅通、预留卫星通信资源、保障用户知情权、遵守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为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03 产业链全景解析: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率先受益 商业航天的爆发首先传导至产业链上游。斯瑞新材启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项目,预计年产4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火炬电子的特种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和超耐磨特性,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电子元器件领域,航天电子的惯导类产品、遥测遥控单元已应用于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器。臻镭科技的电源管理芯片已在低轨商业卫星产业中大规模应用,微系统及模组产品实现小批量供货。

中游:发射能力决定产业节奏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发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在构建“沿海+内陆”功能互补的航天发射网络,为高频次发射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025-2026年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关键验证期。专家指出,一旦回收复用技术验证成功,火箭发射成本将大幅降低,加速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国内单颗低轨通信卫星的总成本约为1000万美元,而美国星链的成本仅为75万美元左右,降本空间巨大。

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卫星通信是目前最成熟的商业应用。海格通信已开发全系列卫星终端及芯片,成为多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手机终端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领域,“汽车直连卫星”业务也取得突破。

卫星物联网将开启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根据工信部规划,卫星物联网将服务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提供全域连接能力。

04 核心企业布局: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并行


中国卫星(600118.SH):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上市平台,公司是国内小卫星制造龙头,承担了北斗三号70%的组网卫星任务。公司建成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实现产能提升400%,单星成本降低30%。

航天动力(600343.SH):公司掌握液氧煤油发动机核心技术,推力量级覆盖80-500吨,适配可回收火箭技术路径。其发动机复用技术验证箭进入总装阶段,单次发射成本降幅可达40%

超捷股份(301005.SZ):作为北京亦庄火箭产业链结构件核心供应商,覆盖75%民营箭企。公司燃料贮箱产线投产后,单箭配套价值从1500万增至2500-3000万元。航天结构件毛利率超35%,显著高于汽车件。

上海瀚讯(300762.SZ):公司是“千帆星座”(G60计划)通信载荷唯一供应商,卫星载荷数据速率达1Gbps,单星配套价值超500万元。公司实控人同时担任上海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运营方)CEO,锁定13亿元发射订单。

航天智装(300455.SZ):公司宇航级SoC芯片覆盖90%国产航天器,抗辐射芯片功耗较国际竞品低30%。公司卫星测试平台市占率超70%,深度参与中国星网低轨星座建设。

G60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预计在太原举行,计划今年发射108颗星,到2027年前完成一期的1296颗卫星部署。而更宏伟的“鸿鹄三号”计划,则拟发射10000颗卫星构建全球覆盖网络。

随着火箭回收技术突破在即,卫星制造迈向批量化生产,中国商业航天正以惊人速度缩短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当成本门槛被突破,卫星服务将如野火般蔓延至航海、航空、农业、能源等各个领域,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终极愿景

这片数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才刚刚掀起第一波浪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