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李剑威:中国可回收火箭的进展以及深蓝航天的实践

在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投资布局、核心技术突破及国内外差距成为焦点。全球标杆SpaceX经历了复杂历程:从早期发射服务的困境,到可回收技术成熟后星链通讯业务的崛起,再到该技术颠覆成本结构、带来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爆发式增长。近期,钛资本邀请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分享见解,他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有丰富投资经验,主导案例包括九号公司、云天励飞、亿航等。

SpaceX火箭发射业务始于2002年,但早期发展艰难。2008年,公司濒临破产时,依靠注资完成第四次发射成功。2010年至2015年,发射次数稀少,年均仅2-4次。2015年可回收技术成熟后,发射量激增,2024年达134次,较2015年增长近40倍。回收火箭经处理,11周后可复用,如猎鹰九号仅需30枚火箭即可实现年发射300次。成本结构上,一级火箭占超70%,回收后复用率高达30次,每次发射成本降至原四分之一,毛利率超80%。单位成本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以下,未来有望达500-1000美元,性价比是传统火箭的10倍。

成本优势带来显著市场份额:SpaceX送入太空质量占比超90%,远超中国的8%;其年发射量约为中国两倍。财务上,SpaceX估值超4000亿美元,2023年收入80亿美元,2024年增至130亿美元,经营利润率超30%。国内方面,中国火箭如长征五号运载能力相近,但成本和单位发射成本均为猎鹰九号的3倍。未来需技术革新缩小差距。

针对可回收技术,SpaceX突破路径包括从缩比火箭测试起步,逐步提升高度,2015年首次实现陆地回收。技术突破推动估值从10亿美元飙升至近5000亿美元。国内认知曾滞后,2021年前争议回收价值,2023年才达成液体可回收是未来的共识。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较早,1971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卫星,衍生多系列型号,如长征二号、三号等。但无一实现可回收,成本高且周期长。在类型上,固体火箭适合军事用途,发射快但回收价值低;液体火箭比冲大、运载强,燃料成本不足总成本1%,回收经济价值显著,是商业航天核心方向。目前,中国5家实体开展液体可回收火箭高空实验,技术进度相当于SpaceX2014年水平,落后约11年。蓝箭航天完成10公里级回收实验,星际荣耀进行几百米级测试。未来半年至8个月是关键节点,蓝箭航天和深蓝航天计划明年一季度前发射可回收火箭,若成功将成里程碑。

深蓝航天作为投资案例,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实践突出。其星云一号火箭计划春节前发射并回收,二级试车成功;改进型将升级发动机,提升运力,明年商业化。星云二号火箭已投产,发动机推力跃至130吨,2027年首飞,目标每公斤成本从5万元降至1万元。技术路线上,深蓝选择煤油体系,因同推力下空间需求少30%,回收性能优;核心竞争力包括垂直整合和发动机自研,如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技术,领先国内。发展规划上,2025-2026年完成百吨级发动机验证,2027年星云二号首飞。

行业趋势判断:今明两年国内火箭入轨发射密集,回收技术迎突破;2026-2028年资本化启动,回收成基础能力;2030年商业火箭集群成型,成本有望低于国际水平。

Q1: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可实现可回收的商业火箭公司预计四到五家,如蓝箭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及国家队企业。这些企业需通过三次连续成功发射证明稳定性,才能瓜分星网和垣信份额。市场需求旺盛,一旦具备资质,企业将供不应求。

Q2:针对液氧甲烷加不锈钢趋势,该路径受星舰影响,但依赖全流量补燃发动机技术,国内短期难突破。液氧煤油更适合近地轨道,材料选择非核心,回收技术才是关键。SpaceX试错容忍度高,国内较低,影响推进节奏。

Q3:可回收火箭供给与星座需求不会错配。若成本不降,大规模卫星发射无法实现。只有当企业稳定回收并降成本至每公斤1.5万元以下,发射量才会爆发式增长。2028年是关键节点,企业需推出大运力、低成本可回收火箭抢占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