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中国商业航天,最大的“卡点”到底在哪里

过去几年,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最吸引大众眼球的产业:融资多、热度高,都在说火箭是目前商业航天最大短板。但真相是——火箭,并不是行业最大的瓶颈。

中国民营火箭圈近期融资活跃,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三家企业过去一个月融资金额合计突破50亿元。长期以来,火箭公司的动向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新型发动机测试、商业火箭入轨、可回收火箭进展等话题使其成为商业航天的“顶流”。

加上今年垣信卫星两次千帆星座发射服务招标流标,加剧了行业对“大运力、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迫切需求。随着星网和千帆开启组网,中国商业航天正经历从“技术攻关”到“工程落地”的关键阶段。2024年民营火箭公司拿下全国商业航天30%融资额度,但忽视了火箭发射服务在成熟产业链中仅占2.24%收入的结构性问题。

火箭真的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卡点”吗?解决了火箭问题产业就能起飞吗?答案是否定的。

卫星应用:“需求”与“能力”错配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可回收火箭将在2025年首飞,多款大型火箭宣布年底具备首飞能力。在技术路线确定的前提下,中国可回收火箭商用只是时间问题。但核心问题在于:应用市场尚未形成匹配的服务能力。

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中国已发射超1000颗卫星,规划数十个星座,但除通信卫星外,绝大多数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数据利用率不足5%。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产业链的“断点”。虽然商业遥感卫星已实现亚米级服务能力,但因地面站限制、星上处理能力差、通信不足等原因,造成“即时遥感”能力缺失和数据浪费。

当前各地政府和企业仍在热衷规划星座、发射试验星,但缺乏清晰应用场景和明确商业模式。行业陷入了“为发星而发星”的怪圈,卫星发射首要目的变成证明发射能力,而非解决问题。

为什么应用这么难?

“应用”卡点背后是市场、生态和思维的深层困境:

1. 数据与需求存在鸿沟。卫星传回的原始遥感数据对农业、金融等领域用户如同“天书”,用户需要的是可直接融入业务流程的决策建议。洪涝、火灾等关键场景需要近实时信息,但数据处理链条过长导致错过决策黄金时间。单一星座难以保证全球全天候服务,稳定性不足易导致客户流失。

2. 商业模式不成熟。向终端用户证明卫星服务的商业价值过程漫长艰辛,To G订单易让企业产生依赖,失去打磨市场化产品能力。

3. 产业生态薄弱。在原始太空数据和终端行业应用间缺乏“中间件”产业,这些连接天地的“翻译官”和“增值服务商”生态繁荣度直接决定应用开发深度。

如何打通应用的“任督二脉”?

破局需要政策、资本和产业向应用端倾斜:

1. 建设“国家卫星数据平台”。建议由国家牵头汇聚各类民用卫星数据免费或低成本开放,为行业“修路”。当创业者、研究者能便捷获取真实太空数据,创新应用才会涌现。

2. 培育“数据中间商”生态。鼓励支持数据清洗、算法开发企业,投资机构应从“造星”转向“用星”企业。从业者需从“科研者”转变为“服务者”,深入市场调研调整能力建设。

3. 推行“以终为始”采购模式。政府从采购卫星硬件转变为采购数据服务,例如自然资源部采购“全国季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报告”,倒逼运营商理解用户需求。

4. 加强卫星应用科普。改变“国之重器”叙事风格,消除大众距离感,从业者需卸下“国家光环”,让商业航天真正服务于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