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卫星互联网商用落地的三个条件

由于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在战略视野上受6G规划进度、国内星地融合应用场景开发的严重局限,至今业界仍存在要不要建设卫星互联网的质疑声,我们前面对于包括“建”与“用”的逻辑分析,以及从4G到6G演进的规律性探讨,旨在解决3个问题:
一是通过分析卫星互联网与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的关系,来回答没有卫星互联网行不行?卫星互联网与军事安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
二是梳理当前阶段卫星互联网在国内的应用场景,以中国市场为例,探讨卫星互联网在一国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发达的阶段,卫星互联网应用的市场潜力有多大?大话商业化: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全解析
三是基于数字经济“硬件--操作系统--入口”这个核心生态的时代性演变逻辑,分析卫星互联网如何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引擎?深度(二):商业航天重构全球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
这其中对于给谁用(大规模民用、应急通信、军事通信等)以及怎么用(星地融合)的问题也都涉及到了。所以,从“用”的角度,卫星互联网的重要性及其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但怎么“建”,建设到什么程度才能“用”起来,就是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
针对卫星互联网如何才能实现广泛商用,知乎上有人给出了如下答案:
全球覆盖,无死角和盲区;
下载网速达到100Mbps以上;
廉价的卫星通信套餐,大部分用户可以用得起。
图片
在当下不是“赢麻”就是“输麻”的二极管叙事路线、以阴阳代替交流的舆论风气里,这算是比较务实的一个回答。
我们扩展一下,卫星互联网的广泛商用主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系统建设功能完备;
二是有足量的潜在用户;
三是商业模式能够支撑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也是相互关联的,如下一一展开。
01 怎样才算功能完备
卫星互联网功能完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可独立运行,二是与地面网络无缝融合。
我们前面分析应用场景的时候已经发现,在类似我国这样地面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市场,卫星互联网主要起到填补网络覆盖盲区和容量协调的作用,其应用落地必须解决星地融合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重点则是卫星互联网本身的可用性。类似远洋宽带、航空互联网、300米以上低空领域,核心需要解决的也是卫星互联网的可用性,然后才是地面网络与卫星互联网交界区域的平滑切换以及重叠区域的网络选择优化问题。
图片
表1: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分类
解决卫星互联网独立运行的可用性,最基本需要满足全球覆盖。关于全球覆盖所需的低轨卫星数量,我们看两种计算方式:
(物理极限)按照单星覆盖半径500公里,物理上无重叠覆盖全球大约需要650颗(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单星覆盖面积78.5万平方公里)。
(人均带宽)按照单星容量40Gbps(参考银河航天02批数据),则单星最多可支持400个用户同时达到100Mbps下载速度,假设平均带宽利用率为70%,支持全球100万个用户并发下载速率100Mpbs,理论上需要大约3600颗卫星。按照5%并发率(同时请求用户数/在线用户数)来计算的话,3600颗卫星可以支持2000万用户同时在线。
还有一种方式是根据现有实践案例推论,对DeepSeek提问“导航、通信、遥感星座分别需要多少颗才能为全球各个国家提供服务?”时,它给出的的答案如下:
图片
表2:DeepSeek:实现全球服务所需的卫星数量
另外就是卫星互联网服务的可靠性,对星上载荷的技术性能、星间链路和架构方案等有较高要求。我们前面整理过当前卫星互联网在网络性能上的一般数据,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下表),可作为评判卫星互联网系统功能的一个参考。
图片
表3:网络性能对比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的一般假设和分析思路,实际卫星互联网建设规划上,国家层面应当要形成比较明确的建设标准,以指导产业发展。而这个标准又与主要目标市场有关。如果对于主要目标市场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判断,那也很难提供有效的指导。
02 从哪里找到第一批用户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上卫星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只是部分场景地面网络的服务效果更好、成本更优),但我们既要着眼于潜在用户和应用场景总量,也要考量初期阶段从哪些具体场景或用户切入更容易快速规模化、获取收益和建立竞争优势,采取适当的商业策略以加速发展。
从国内看,海上宽带、航空互联网、低空管控都是极具潜力的切入点。这些领域不仅属于刚需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和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直接面向普通用户,涵盖了不同基础设施需求的场景,为培养用户习惯以及未来向更广泛的类似场景拓展提供了便利。
挑战可能主要来自海外服务商的竞争。我们先看当前海洋宽带、航空互联网国际国内供应商情况:
图片
表4:数据及相关信息来自网络,由作者整理,请谨慎参考
国际服务商除了以上列举的三家以外,还有卢森堡的SES(自建高轨卫星系统,全球覆盖)、美国的Intelsat(自建高轨卫星系统,全球覆盖)、美国Viasat(自建高轨卫星系统,覆盖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等。自建自营的比较多,传统高轨卫星服务商业务覆盖全球,技术较为成熟,低轨以铱星和SpaceX的星链为代表,其中星链模式正在以媲美地面4G的服务性能、持续下降的建设成本改变全球通信格局。
国内服务商有几个特点:
所用卫星资源为传统高轨卫星系统,高轨系统通过高通量技术可提升带宽容量,但较高的延迟将限制其向延迟相对敏感的场景扩展(比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等)。
对用户带宽需求的重视不够,全球覆盖不足;价格不透明,市场标准化程度低,国际扩展能力差。
自建自营的只有中国卫通一家,产业链垂直深度不高,而且目前看卫通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技术服务体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过程中,除了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性能和成本的平衡以外,还应该着重考虑对现有服务能力的补充完善,以海上宽带、航空互联网、低空管控市场作为核心目标市场,在国内先行先试打造闭环生态,同时积极拓展全球覆盖范围、开发国际用户和提升服务标准化能力。
03 商业模式如何选择
定价是商业模式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合理的价格策略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获取规模用户、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关键。在低轨宽带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价格的决定因素在于建设成本,主要就是卫星制造和发射环节,这部分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从多个角度系统分析过,不再赘述。
理论上卫星互联网对地服务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直接服务模式,直接向当地用户提供服务,不依赖当地运营商的介入;二是合作分销模式,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与本土企业合作,利用其作为市场分销和客户服务的渠道;三是合资合作模式,与本土运营商建立合资或合作关系,共同承担本地化运营、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分销、技术运维和客户服务等。四是资源整合模式,作为资源提供方与当地地面网络运营商合作,将服务融入本地网络服务体系中。

目前在海上宽带和航空互联网领域,实际应用的销售模式:
(1)海上宽带
卫星运营商直销模式:卫星公司直接向船舶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用户按需购买带宽套餐。
多轨道混合服务模式:整合不同轨道(GEO/LEO)卫星及地面网络,提升覆盖范围与网络性能,用户通过统一平台接入。
运营商合作分销模式:卫星公司与地面运营商或海事服务商合作,利用其渠道触达用户。
几种模式的优劣势对比,以及实际案例如下表:
图片
(2)航空互联网
乘客付费模式:乘客按需购买Wi-Fi服务,按小时、航段或流量计费。
第三方企业赞助模式:由流媒体、电商等企业承担费用,乘客通过指定消费服务项目获取免费Wi-Fi时长。
航空公司全包模式:航空公司将Wi-Fi成本纳入票价,提供免费服务以提升竞争力。
混合技术解决方案:结合低轨卫星(LEO)与地面网络(ATG/LTE),优化覆盖与成本。
几种模式的优劣势对比,适用场景以及实际案例如下表:
图片
总体看,选择商业模式需平衡技术能力(多轨道/混合方案)、用户付费意愿(全包/付费分层)、合作生态成熟度(运营商/第三方赞助)三大要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