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2024年国外传统航天企业发展综述

2024年,国际航天产业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一是发展周期转段进阶,产业链上游星箭研制进入成熟期,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不足0.5%,且非地球同步轨道(NGSO)市场占绝对主导;行业增量空间传导至下游应用环节,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二是“新老”势力加剧较量,商业航天新势力迅猛崛起,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势力发起冲击;三是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市场对产品技术成本、服务模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提供数据资源逐步被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所取代。在三大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的叠加下,国外传统航天企业被动或主动调整发展策略,从技术、管理、生产、业务等方面寻求变革,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本文选取了波音公司(Boeing)、空客公司(Airbus)、洛马公司(LM)、泰雷兹公司(Thales)、麦克萨公司(Maxar)等传统卫星制造商进行动态跟踪,重点聚焦上述企业在2024年所实施的经营策略和发生的重点事件,通过事例研究,总结普遍做法经验和行业规律趋势。
1 美制造商争抢卡位军方用户,欧洲则寻求多元市场
由于欧美市场结构的不同,欧美卫星制造商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美国政府和军队市场较大,传统卫星制造商主要围绕军方用户需求部署和强化能力。尤其是洛马公司,从该公司2023年年报来看,其航天业务约98%的收入来自于美国军方和政府(主要是美国国防部),约1%的收入来自于国外客户(包括通过美国政府签订的对外军售合同),不足1%的收入来自于美国商业及其他客户。美国国防部是洛马公司的最大客户,围绕美国国防部,洛马公司一方面调整业务结构,将原有的3个涉军业务线合并,以精简业务流程,更好地为军方快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注重牵引军方用户需求,介入用户发展体系论证并引导用户,利用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和系统工程能力优势进行前端卡位。由于欧洲军方和政府需求市场不大,欧洲制造商空客公司与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TAS,泰雷兹公司专注航天业务的子公司)则兼顾政府和商业市场、欧洲和全球市场,将国际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并在美国这一全球主要需求市场建立工厂和事业部。

2024年各家新签订的卫星研制合同情况如下:波音公司用户以美国军方为主美国天军(USSF)先后授予波音公司“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军用卫星星座的窄带通信卫星设计合同、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静地轨道星座WGS-12军用通信卫星(图1)研制合同、6颗导弹防御卫星制造合同,以及美国太空发展局(SDA)授予的8颗导弹防御火力控制卫星,总合同金额超13亿美元。


图片
图1 WGS-12卫星
洛马公司以美国军、民用户为主2024年,洛马公司新签订的卫星研制合同包括美太空发展局的18颗导弹跟踪卫星研制及运营合同、美天军的MUOS军用卫星星座的窄带通信卫星设计合同和“下一代过顶持续红外”(Next-GenOPIR)导弹预警卫星研制合同,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下一代静轨扩展观测”(GeoXO)气象卫星研制合同,总合同金额超42亿美元。

空客公司和TAS公司广泛向全球市场争取商业订单空客公司2024年获得欧洲航天局(ESA)“守夜”(Vigil)空间气象卫星研制合同、阿联酋通信卫星公司(Yahsat)两颗高通量静轨软件定义卫星及两颗低轨卫星研制合同。TAS公司2024年获欧洲航天局IRIDE星座6颗基于NIMBUS平台的SAR卫星研制合同、日本卫星运营商完美天空日星公司(SKYPerfectJSAT)基于“太空灵感”(SpaceINSPIRE)平台的新一代软件定义卫星日星-31(JSAT-31)研制合同。
2 完成自主小卫星研制能力布局,以应对市场变化
随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低轨大规模星座的出现,不论是政府和军方用户还是商业用户,普遍展示出对低轨卫星的青睐,据欧洲太空咨询公司(Novaspace)预测,未来十年,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LEO/SSO)卫星将占总发射卫星数量的96%。

波音公司早在2018年即完成了对小卫星制造商千禧航天系统公司(MillenniumSpaceSystems)的收购,并对其能力进行升级,以提升对军方市场的响应能力;空客公司于2024年全资控股“一网”(OneWeb)卫星制造工厂;洛马公司曾于2017年、2020年、2022年多次注资后持有小卫星制造公司人族轨道公司(TerranOrbital)33.5%股份,并于2024年3月提出全资收购该公司,虽然随后撤回申请,但最终于2024年10月完成对该公司的收购。至此,传统卫星制造商均完全拥有了自主的小卫星研制能力(麦克萨公司和TAS公司自身本具有小卫星研制能力)。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对于小卫星市场的积极预期和发展决心。

2024年相关收购事件如下:洛马公司完成对人族轨道公司的收购2024年3月,洛马公司披露,拟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合计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人族轨道公司。2024年5月,两家未达成一致意见,洛马公司于5月份宣布撤回收购申请。2024年8月,人族轨道公司出现了一系列财务危机,股价大降,洛马公司再次提出收购,以每股0.25美元的价格修订交易。2024年10月,洛马公司宣布以约4.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人族轨道公司的收购,这笔交易巩固了公司在商业卫星领域的立足点,将人族轨道公司在低成本卫星生产方面的技术和能力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同时人族轨道公司将保持其作为商业供应商的独立性,承接外部订单。空客公司完成对OneWeb卫星制造工厂的收购空客公司早期于2016年与英国卫星通信公司OneWeb合资成立OneWeb卫星制造工厂,进行OneWeb卫星星座的生产,双方各持50%的股份。2024年1月,空客公司收购了OneWeb卫星制造工厂剩余的50%股份,成为OneWeb卫星制造工厂的唯一所有者。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加强空客公司在小卫星制造领域的地位,并有望为其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3 面临成本控制、进度保证和供应链管理压力
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不论是商业市场还是军方市场,均面临了更多选择,用户逐步改变了原有的采购模式,军方越来越多地采取固定价格合同的采购模式,如:波音公司防务、太空与安全(BDS)部门国防业务约六成的收入来自固定价格合同。与此同时,用户对技术、价格、交付期限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企业公开财务报告披露,多家传统卫星制造商显然不适应当前需求侧变化,均出现了成本超支、交付逾期的情况。此外,在多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大批中小型供应商倒闭、逆全球化浪潮和国际政治影响下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卫星生产模式从定制化到规模化的快速变化对产能提出更高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全球航天工业均面临着巨大的供应链问题,多家公司将加强供应链稳定性作为企业的战略之一,如洛马公司推出“21世纪安防集成平台和系统”(21stCenturySecurity)计划,联合行业及商业合作伙伴建立更加先进、敏捷、弹性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更具协作性的生态系统。美军方甚至直接出面解决航天工业供应链问题,如美太空发展局直接向下级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授予合同、提供贷款,以激励其提高生产能力。

由于成本增加、进度延误和供应链危机,相关公司面临困难如下:波音公司防务、空间和安全部门亏损陡增根据波音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受罢工、成本增加的影响,波音公司的运营亏损从2023年同期的8.08亿美元增加到58亿美元,国防与航天业务交付延误和产品故障成为亏损的主要原因。

防务、空间和安全部门第三季度部门亏损23亿美元,是2023年同期亏损的两倍多,主要是由于NASA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额外费用支出增加,进度延误以及测试和认证成本增高,该项目总亏损已累计达18.5亿美元。空客公司航天业务面临逾期交付风险根据空客公司2024年半年财报披露,公司2018—2021年期间签订的有关航天器的合同中,部分重大开发项目合同是在没有确定适当的技术条款并设置合适的组织机构下签订的,合同要求和公司当前的技术水平存在重大差距,为达到交付条件,公司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金钱、人力进行技术开发,造成大额开支,并存在项目进度风险。面对当前困难,空客公司拟实施成本控制、进行业务整合、开展合作等方法应对。
4 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成为企业面对变化、应对竞争的选择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新兴主体的进入,太空行业进入了高度动态、竞争加剧的新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为及时响应市场,国际航天企业开始寻求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投资、控股、收购、合并等),或者针对特定项目需求开展单次合作。

波音、洛马、空客等公司均有风险投资部门对初创技术企业进行投资,收购并购事件频频发生在同行企业、跨行企业之间。尤其是2024年爆出的合并消息,欧洲最大的卫星制造商——空客公司和泰雷兹公司正在考虑合并其卫星业务,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卫星通信运营商——欧洲卫星公司(SES)收购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均显示出了行业市场巨大变动。预计,行业将进一步整合,且整合速度加快,企业为了生存与盈利而开展合作将成为常态。

2024年相关整合事件如下:空客公司和泰雷兹公司考虑合并部分太空业务2024年7月传闻,空客公司和泰雷兹公司正在考虑合并其卫星业务。目前,两家公司都因地球同步轨道(GSO)卫星订单减少而面临困境,两公司主要卫星平台产品——“太空巴士”(Spacebus)卫星平台和“欧洲之星”(Eurostar)卫星平台的订单数量在逐年减少。

2024年12月,空客公司、泰雷兹公司和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Leonardo)商讨合力创建一家新的欧洲卫星企业,以与美国的“星链”相抗衡。该合并计划被称为“布罗莫项目”(ProjectBromo),三方倾向于将各自卫星资产合并重组成一家新企业。该合并计划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施,旨在使欧洲处境艰难的航天部门恢复正常以应对市场竞争。

洛马公司寻求与更多商业航天企业开展合作洛马公司总裁罗伯特·莱特富特在2024年卫星大会上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情报、监视、通信和小型卫星等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因此公司正在寻求与更多的商业航天公司合作,包括情报、监视以及通信有效载荷领域的专业商业公司,以满足政府对弹性天基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美天军目前正在寻求一种更紧凑、成本更低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公司希望在这个项目上与商业公司合作。洛马公司已经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与发射提供商ABL太空系统公司(ABLSpace)、LEO卫星导航系统创企修娜空间系统公司(XonaSpaceSystems)以及小型卫星制造商人族轨道等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麦克萨公司与其他遥感卫星运营商合作提高服务能力2024年12月,麦克萨情报公司(MaxarIntelligence)宣布与卫星逻辑公司(Satellogic)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美国政府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国家安全任务。按照该协议,麦克萨公司将被授予独家权利,调度、收集和分发来自Satellogic公司的高重访率卫星图像,通过结合麦克萨公司的超高分辨率卫星成像能力并利用AI技术提供差异化服务,以实现成本、分辨率和重访率之间的平衡。麦克萨公司正在扩展其“虚拟星座”(VC)概念,该网络整合来自多个合作伙伴的卫星和地面系统,提供比传统单一星座产品更全面和灵活的成像解决方案。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增强该“虚拟星座”的能力,为用户创建无缝的收集、交付和分析工作流程。
5 裁员及出售业务成为企业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大型企业集团应对市场新变化往往存在较强的惯性,传统管理、生产模式难以快速调整和转变,最快速见效的选择就是裁员或者出售业务,以保持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稳定。在原有业务萎缩、难以快速开拓新市场、适应新业务的情况下,空客、波音等航天业务部门均出现了亏损,并呈现出了短期内无法改善的局面。为此,2024年,波音公司宣布将裁员10%约17000个工作岗位,并考虑出售“星际客船”(Starliner,图2)项目以及对“国际空间站”的支持业务;美国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空客子公司)计划在2026年年中完成裁员2043人,并考虑与泰雷兹公司合并卫星业务;泰雷兹公司面对2023年公司商业通信卫星订单需求下降,正在转移1300名员工到其他业务中,以应对这一变化。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选择,一方面这些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裁员和出售亏损业务可以快速降低成本、减少亏损,以不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均为多元业务结构的大型军工集团,面对某个业务的行业周期下行时可以果断抛弃该业务,并将该业务板块员工疏解到其他业务板块,具备化解公司经营风险的条件。2024年相关裁员及业务出售事件如下。
图片
图2 “星际客船”示意图


泰雷兹公司考虑疏解卫星业务板块人员根据泰雷兹公司2023年年报披露,公司面对通信卫星领域市场的变化(GEO市场萎缩)和结构性风险(由供应链风险导致的新一代卫星开发计划的延误和成本增加),提出开展成本调整计划,重新部署该业务板块的1300个职位,将其调配到其他业务领域,以减少成本,恢复盈利能力。

波音公司拟出售部分航天业务并开展裁员波音公司防务、太空和安全业务受到市场竞争加剧、政府预算收紧、重大项目成本超支、供应链韧性不足和交付拖期等问题困扰,以及必须加快推进防务与航天业务重构的发展要求,为此波音公司宣布将裁员10%,约17000个工作岗位。据知情人士透露,波音新任首席执行官凯利·奥特伯格正在考虑出售其航天业务,其中包括“星际客船”项目以及对“国际空间站”的支持业务,这被视为应对公司财务危机而采取的最新举措。奥特伯格表示,波音公司将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即商业和国防业务),并放弃有问题的项目。他表示,“我们最好少做点,但做得更好,而不是多做点,但做得不好”,公司将对未来5~10年进行战略规划,以确保所有业务都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奥特伯格列出了恢复波音领导地位的4个重点领域:改变文化、稳定业务、提高执行力、构建新的未来。空客公司推出裁员计划2024年12月,空客公司宣布推出新的裁员计划以应对供应链韧性不足、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政府预算收紧带来的降成本压力。由于在卫星业务领域受到来自美国的激烈竞争,公司防务与航天部门计划裁员2043人(其中1128人属于航天系统业务领域),约占该部门雇员的5%。该计划将于2026年上半年实施,主要针对管理职位,以削减管理费用和固定成本。
6 结语
2024年,国际卫星行业市场加速变革,在新进入者冲击、行业周期转变、市场需求调整、供应链危机等多重风险叠加下,传统卫星制造商经历了五味杂陈的一年,普遍面临着市场萎缩、成本超值、进度超期、供应链不稳定等困难,这些困难进一步演进为结构性风险,表现为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着全局性变革。对此,企业既有积极主动的举措(如:提升全周期服务能力卡位既有用户、布局小卫星研制能力拓展市场、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快速应对变化等),又有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如:裁员、出售亏损业务等)。由此可以看出,时代与行业发展的浪潮持续向前,不会因某个主体企业而扭转,身处“大江大河”之中,正视变革之潮、拥抱变革之浪的企业总能奋楫扬帆、行稳致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