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月球正背面样品同时亮相
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上,月球正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空间上最遥远的展品,也是人类诞生以来中国人通过劳动采集回来的最遥远的物品。
观众现场观看月壤两种月壤首次同时展出,而观众是全国人民,这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宣告。纪念的是我们从无到有走过的探月20年,宣告的是,中国人的月球探测之路,迈出了足够自信的步伐。这一切都可以从展览中找到答案。
嫦娥六号展区嫦娥任务相关运载火箭展区迈入展厅,迎面是一颗硕大的“月球”,周遭的蓝色幕墙上,一句句古诗勾画出探月轨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些诗句是古人对明月的神往,在展览中,它们被设计成了航天器飞向月球的轨迹。此时此刻,过去与现在、梦想与现实、浪漫与严谨,似乎在同一时空交叠。继续向前,整个展览从探月工程立项讲起,按照“绕、落、回”步步推进的脉络展开。走到月壤展品前,观众明显多了起来,有人透过放大镜细细观察,有人拿出自己的手机拍照。确实,月壤代表着我国探月的最新成果,也是探月20年攀登下来的最高峰,但这一切背后,是技术经验不断积累、厚积薄发,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前代“嫦娥”为后代“嫦娥”铺路,才最终采得月壤归。全月球影像图行星探测展区国际月球科研站模型本次展品中,除了整体的探测器,还有不少关键单机产品也得以展出,让观众可以更细致、深入地了解探月工程中的技术创新。例如,月球车的“暖宝宝”国产同位素热源,是一款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来提供热量的小型加热设备;氢原子钟是精确定位航天器位置的核心器件,它通过利用原子能级跳跃时产生的辐射控制校准石英钟;YF-77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当前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它为采样功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提供了澎湃的动力。《中国航天报》号外亮相本次展览“神州共月”交互画卷展览的末尾,一幅长达20米的“神州共月”交互画卷展开,通过选取探月工程相关元素以及典型地标,呈现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在深空探测事业中的贡献与成就。它们是大凉山上的密林,是西安城外的轰鸣,是四子王旗的雪花,是龙楼镇的海风,是喀什戈壁的胡杨,是韶山安放的期望,更是38万公里外闪耀的五星红旗。——这是我们举国之力绘就的探月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