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方法及发展方向

一、背景

有气候记录以来,人类正面临规模最大、最剧烈的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应对这一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减排计划,我国亦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其固碳能力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联合国2009年《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首次提出“蓝碳”概念,强调滨海湿地因其高盐度环境抑制有机质降解、沉积物快速堆积等特性,成为海洋蓝碳库中高效且持久的固碳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监测是海洋资源保护与“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覆盖、高效经济及历史回溯优势,成为滨海湿地碳储量评估的核心手段,可显著提升监测效率并获取时空动态数据。


图片
二、技术方法和应用
图片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滨海湿地碳储量评估优先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需满足空间分辨率(10-30m)、成像时间(植被生长旺季8-10月)与潮汐条件(低潮时)三重要求。通过大气校正获取地表反射率数据,结合几何校正确保地物位置精度,利用海岸线掩膜技术排除陆地干扰,提升植被分类准确性至95%以上。

现场样本采集与建模

样本采集需与遥感成像时间同步,覆盖不同潮位带与植被类型。草本植被需全株采样,木本植被通过异速生长方程计算生物量。实验室分析获取碳含率后,结合植被指数(NDVI等)建立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草本误差控制在30%内,木本误差不超过40%。

典型应用案例

以黄河三角洲GF-1卫星数据为例,通过NDVI模型反演显示:互花米草单位碳储量最高达275.9gC/m²,柽柳林因覆盖度低碳储量低于芦苇。该成果为区域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图片
图1 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技术路线图
图片
图2 基于NDVI构建的回归模型开展的黄河口湿地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结果
图片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
图片

当前技术面临三大瓶颈:1)缺乏理论模型支撑,统计回归法误差较大;2)木本植被激光雷达精准测算技术待推广;3)碳埋藏能力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未来需融合生态模型与新型遥感技术,发展碳汇能力动态评估方法。

图片
四、结语
图片
遥感技术是开展大尺度同步、精细化、经济高效的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估算的重要技术。本参考文献文所阐述的技术方法可以用来开展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的高效评估,相比传统的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顾及滨海湿地的潮汐特征;二是考虑到滨海湿地植被的生物学特性,即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复杂性,提出了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别建立碳储量估算模型的技术方案;三是技术门槛不高,一般的具有遥感基础知识和具备生态调查经验的工作人员可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更为准确、客观的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估算理论模型的研发,并研究滨海湿地碳汇能力遥感评估方法。综上,现阶段,本文所提出的滨海湿地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方法可为不同空间尺度的滨海湿地碳汇能力评估和碳汇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案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