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 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发展分析
本文结合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阶段,对我国主要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火箭制造基地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未来,我国对大型商业运载火箭数量需求巨大,预计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将进一步呈现集聚化趋势;随着大型商业可复用液体火箭的快速发展,具备快速检修、翻新功能的火箭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建设的趋势具有高预见性,值得长期持续关注。未来商业火箭公司的火箭制造基地应结合自身特点,统筹考虑,规划合理策略,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商业航天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的高度重视。2024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之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在商业火箭行业中,火箭制造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火箭生产制造的核心场所,也是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未来,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火箭制造基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结合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发展进行分析,列举了我国近年来主要商业火箭的制造基地。阶段一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开始陆续建设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该指导意见表明了国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航天发展的态度立场,发出支持鼓励商业航天的强烈信号,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起点性政策。2015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5 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阶段,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商业火箭公司相继成立,开始探索商业火箭行业的发展道路,同时国内开始出现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建设,如蓝箭航天的嘉兴蓝箭航天中心就是在这一阶段成立的(图 1)。2019 年底前,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湖北、浙江等省份。阶段二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发展快速数量增多且分布广泛2020 - 2022 年,随着航天技术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释放,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陆续出台支持引导商业航天发展的规划政策,探索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例如 2021 年国防科工局发布《关于促进微小卫星有序发展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在一系列政策的牵引和带动下,更多商业火箭企业加入到商业航天领域,政策助力、企业发展、行业壮大,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商业火箭行业的重要配套部分,国内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在这一阶段的数量由 2019 年底前的 2 个增加到 2022 年底前的 11 个。这一阶段,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开始在多个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开工建设。较之前新增地区有山东海阳、江苏张家港等多个火箭制造基地。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火箭制造基地数量明显增多,分布更加广泛。阶段三商业火箭制造基地进入高速发展期集聚趋势明显2023 - 2024 年,国家层面及各省份(如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陆续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行动计划或配套方案,商业航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支持,被明确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我国商业航天进程加速推进。这期间,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持续扩张,数量由 2022 年底前的 11 个增加到 2024 年底前的 17 个。在新增的商业火箭制造基地中,有5 个选址长三角(安徽蚌埠、安徽安庆、江苏无锡)和珠三角(广州)地区。这一阶段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进入高速发展期,制造基地数量进一步增加,集聚趋势明显。表 1 列出了我国主要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分布情况,从中可知当前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在环渤海、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及发射场周边均有分布。同时,我国火箭制造基地初步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如山东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近年来积极建设商业火箭制造基地,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相比中东部地区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整体产业集聚程度低于中东部地区。表1我国主要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分布统计(截至 2024 年底)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火箭行业的不断发展,凭借有利政策以及良好的经济形势,国内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呈现集聚化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分布区域广泛,总体来看,中东部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集聚程度高于西部地区。下文从制造业配套、政策、经济因素、地理位置和科研资源等方面对火箭制造基地在中东部地区呈现集聚趋势的原因进行阐述。制造业配套水平高随着商业火箭产业逐渐成熟,商业火箭对制造基地高配套水平的需求愈发迫切。一个区域如果制造业发达、与商业火箭相关产业链配套成熟、能够充分满足运载火箭 / 发动机产品配套需求,就能够最大化促进商业火箭公司加快制造流程、控制成本,进而有利于掌握市场主动权。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之一,例如:江苏的电子信息产业、浙江的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区域,例如:广州是国家汽车、核电、燃气轮机、造船基地;深圳是国家通讯设备、民族品牌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区域,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例如:以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群,以及大连、天津等城市为中心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多个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如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等。2023 年,蓝箭航天等产业基地陆续落户江苏无锡,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无锡有着较为成熟的制造业产业配套基础,国际化、精益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资源丰富。无锡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是我国近年来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城市,已成为蜚声全国的工业名城,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加工制造城市。截至 2023 年 2 月,无锡市千亿级产业集群已达到 10 个,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 3个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新落户的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如安徽蚌埠、江苏太仓、张家港等地)制造业发达,与航天相关的产业链配套成熟,大大提高了商业火箭公司的竞争力。政策、经济支持近年来,我国中东部省份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相继出台了各种利好商业航天产业的政策,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均为商业火箭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表 2 列出了近年与商业火箭行业相关的部分政策,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为例,其中提到“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及主要结构部段、微小卫星、有效载荷和分系统研发制造”,“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按规定给予不超过 500 万元补助,对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按规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支持航空航天企业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实施兼并重组,对符合条件的并购发起方企业按规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为商业火箭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加速商业火箭制造基地产业落地。地理位置便利火箭制造基地地理位置便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火箭制造基地交通发达,可以确保大型火箭部件、零部件的快速运输,高效的交通网络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通过高效的物流系统将各个部件及时送达组装现场,缩短组装周期,提高整体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珠三角地区是连接中国内陆与海外市场的重要枢纽,也是制造业发达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部地区(如湖北省)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近几年,中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落户的城市(如江苏无锡、安徽蚌埠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例如:江苏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地,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核心位置,交通便利;安徽蚌埠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所在的城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研资源丰富科研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推动先进火箭技术的研发,使得火箭制造基地可以开展更多研发项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2023 年,深蓝航天的液体火箭智能制造等基地陆续落户安徽蚌埠空天智造产业园。众多商业火箭公司选择蚌埠作为制造基地,除了蚌埠作为老工业基地、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之外,这里科研教育资源丰富,科研院所众多也是考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蚌埠是安徽省科教资源大市,拥有中国兵器工业第 214 研究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要素。综合来看,制造业配套水平高、政策经济方面的支持、地理位置优越、科研资源丰富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近几年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在中东部地区迅速集聚,大大促进了我国商业火箭产业的快速发展。集聚化趋势制造业集聚化,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指在某一地域内相关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为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而使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不断汇集的过程。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功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共享配套设施、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等,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牵引和带动下,商业航天得到快速发展,国内陆续推出多个星座计划,其中 GW 星座和“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巨型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未来一旦大规模组网星座发射需求进入暴涨期,对火箭数量的需求是激增的。另外,尽管近几年我国商业火箭行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进展,但整体上我国商业火箭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射能力、火箭技术和研制等方面还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和突破。总体来看,我国商业火箭迫切的巨大市场需求、商业火箭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发展现状将进一步促进火箭制造基地的集聚化趋势,使得商业火箭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推动商业火箭行业加速发展。就近发射场建设近年来,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分布区域广泛,在多地区集聚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发射场周边出现大型商业液体火箭制造基地的身影。作为火箭生产、测试和装配的重要场所,火箭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建设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以缩短火箭从制造到发射的运输距离,提高发射效率;二是降低火箭运输成本,减少火箭运输所需的燃料、人力和物力成本;三是减少运输风险(交通事故等),增强安全性;四是可以共享发射场的基础设施,如测试设备、测量设备等,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火箭昂贵的成本及高发射效率等因素,使得可复用火箭成为解决庞大卫星发射市场的必然途径。对于可复用火箭而言,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建设对于提高火箭复用效率有重要意义。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可以使得火箭在发射回收后更容易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和测试,包括检查火箭的各部分是否完好无损、测试发动机的性能、校准导航系统等。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可以缩短可复用火箭的一子级翻新周期,提高并行翻新容量,降低成本,提高复用效率,确保可复用火箭在发射前高效便捷地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考虑到就近发射场建设的优势及对可复用火箭的重要性,随着可复用火箭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计,未来具备快速维修、翻新重组功能的大型商业液体火箭制造基地就近发射场建设的趋势将逐渐显现,值得长期持续关注。本文结合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阶段,对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未来商业火箭制造基地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发射工位、生产、试验、交通、制造业配套水平等。在火箭制造基地实际选址时,满足全部选址条件的概率极小,商业火箭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因素统筹考虑,规划合理策略,建成适合自身特点及能力的火箭制造基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