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先锋企业Neuralink成立时描绘的数字永生图景,正在上海演绎出更多可能。6月29日,我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沪启动建设。制造业、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等领域企业与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汇聚同一空间,加速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协同攻关。通过前期系统性布局,一个打通科研资源与临床机构、实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已初步形成。
上海在全球科创赛道的身影,正通过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布局清晰展现。在张江科学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高峰。这项我国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之重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仅有的三台高性能同类装置之一。周边还聚集着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多个大科学装置。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上海已建成11个、在建4个、规划建设5个“国之重器”,总投资约350亿元,设施数量与投资规模均居全国首位。针对基础研究环节,上海率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研究。今年一季度,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刊发表论文45篇,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GDP比例达4.4%,其中基础研究占比约11%。财政科技支出635.5亿元,同比增长20.3%。上海正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国家实验室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持续增强科技布局的战略性。
在上海东南角,能量奇点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已实现等离子体点亮,其自研“经天磁体”刷新世界纪录。CEO杨钊表示:“中国到2035年迎来可控核聚变发电的目标,似乎只能在上海实现。”其信心源于上海在核电领域完整的产业链与高温超导材料供应能力。AR独角兽XREAL也将总部落地上海,创始人徐驰强调:“上海的政策、人才和产业生态为产学研资协同提供了最佳土壤。”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正催化新产业动能。今年1月《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发布后,“脑智天地”集聚区应运而生。该平台将科研、临床、产品开发等环节集中,以创新密度换取发展速度。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2025陆家嘴论坛聚焦“科创金融”,科创板同步启动分层改革,重启第五套标准以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上海依托金融与科创双中心优势,加快构建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已设立。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覆盖29只子基金,未来产业基金围绕六大方向投资布局。创新生态的优化助力企业突破:上海超导公司带材及总部基地项目实现土地交付当日“五证连发”。董事长马韬表示:“早一步开工就能巩固全球领先优势,这得益于上海的创新环境。”
上海正率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以奋力一跃的姿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