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与地网:定位与重构
伴随着美国巨型LEO星座Starlink的飞速发展,截止到目前Starlink已发射近9000颗卫星,其中手机直连卫星接近600颗,已发展超600万用户,其业务已涵盖14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星网、垣信也加快了批量发星速度,期望两年内具备初步组网条件,三大运营商也在今年陆续准备开始试验星建设,开展基于手机直连的星载设备的相关试验。天地一体化无线泛在网络成为6G的核心目标与愿景,预示着卫星技术融入移动通信主航道。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人开始关注卫星技术,关于天网与地网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了。注:天网指天上的低轨道卫星网络;地网指地面上4/5/6G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从五个 W 从 “时间、主体、内容、空间、技术选择” 五个维度,更细致地描绘了移动通信的场景适配逻辑:即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让谁通过哪一种技术,传递什么内容”。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升级(从 2G 到 6G),本质上都是在优化对这五个维度的覆盖能力 —— 让连接更及时、主体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空间更无界、技术选择更智能。卫星技术的融入,彻底解决了2G-5G一直困扰,也是投资消耗最多的覆盖问题。一座座铁塔、无数的天线覆盖了人们经常活动的绝大多数地区,但高山、草原、沙漠等地区基本处于覆盖盲区,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有60%的陆地,全球超过90%的陆地还没有覆盖,当然还有更加广袤的海洋和天空,在解决最后盲区的过程中,传统的移动通信网建设成本高昂,不具备可行性,低轨道星座让覆盖不再那么难,并且由于低轨道卫星的特性,天网一旦建成就是全球覆盖。国内三大运营商历经数十年,花费超十万亿的投资,方才成功打造了国内移动通信网络底座,为数字中国发展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三大运营商虽然都有国际公司,在海外布局,但仅有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进行了移动通信的海外拓展,初期也是举步维艰,直到近几年才实现盈利。这与其他央国企大规模走向一带一路,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修路、修桥的一带一路,也需要信息联接的一带一路,国内的移动通信网建设模式不具备海外复制条件,卫星星座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全球覆盖技术和网络。 国内已有18亿用户,基本涵盖了14亿需要拥有移动通信的人,三大运营商形成了大致的市场分割:中国移动占 50%,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各占 25%,三大运营商4/5G网络也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人们日常活动区域。随着6G天地一体化泛在网络建设,未来运营商的地网的非容量层室外覆盖大概率将由天网替代,未来地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容量层和室内覆盖,地广人稀的其他区域覆盖可以依靠天网来解决,搭建天网的卫星运营商想再次切分和占有C端用户可能性不大,天网大概率会与运营商合作,作为覆盖补充的角色,分享三大运营商客户在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的通信收入。一带一路国家没有国内这么强大的地网,覆盖和用户都没有办法与国内相提并论,基于国家战略需要而建设的天网一旦建成就是全球覆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一步步拓展,天网的信息联接之路必将大大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有了天网打底,地面网络建设就可以在天网覆盖不到的室内和容量区域建设地网。天网卫星运营商、三大运营商国际公司有了天网打底,即可通过终端侧和地网与一带一路国家相关公司合力,迅速复制国内2B、2C业务发展成功经验,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一带一路沿线天网卫星运营商和三大运营商到底谁能掌握2B、2C用户主导权,有待进一步观察。 巨型卫星网络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在6G时代走向融合,二者并非竞争替代关系。从更高的维度看,如果把三大运营商用户批量导入巨型卫星星座将直接带来海量用户,一方面给用户提供了无线泛在连接,解决了运营商头疼的覆盖难题,另一方面海量用户的切入,有效解决天网用户发展问题;三大运营商通过合资合作方式,把原来用于覆盖建设成本转移到巨型卫星星座建设上,将有效解决巨型卫星星座建设成本问题,从国家层面看,又直接构建了全球覆盖网络,然后天网卫星运营商和三大运营商在地面端各显其能,为数字中国建设和一带一路信息联接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