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正迎来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期。从科创板为商业航天企业开辟上市 “绿色通道”,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政策组合拳,正为这一新兴产业搭建起 “融资支持 — 场景开放 — 人才培育” 的全链条发展生态。这种 “国家战略引领 + 地方特色实践” 的模式,不仅加速商业航天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更推动其从 “小众赛道” 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呈现 “精准滴灌” 与 “制度突破” 两大特征,直击商业航天企业的痛点堵点:
2025 年 6 月,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改革政策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允许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这一调整为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新路径。此前,2024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已将商业航天基础设施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企业可通过专项债解决厂房建设、发射场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压力。
2024 年 8 月出台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针对航天等新业态提出 “标准引领、场景开放” 的原则,推动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例如,在卫星导航、遥感数据应用等领域,民营企业已可与 “国家队” 同台竞技,承接自然资源监测、城市规划等政府订单,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从 “十四五” 规划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国家持续强调商业航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推动建立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产业应用” 的创新链条。2024 年 1 月,七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依托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探索商业航天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为企业提供了 “国家任务牵引 + 市场机制驱动” 的发展契机。
各地结合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推出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形成 “东快西优、南北协同” 的格局:
上海出台专项措施,将商业航天人才纳入 “东方英才” 计划,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 30 万元奖励,并支持企业与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飞控、装配等技能人才,破解 “用工荒” 难题;广东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编制商业航天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引进卫星制造、火箭回收等环节的龙头企业,计划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优势,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目标实现 “低成本、高频次” 商业化发射,成为对接东盟市场的空中交通枢纽。
重庆以卫星互联网为抓手,建设智能化遥感大数据中心,推动遥感数据在乡村振兴、生态监测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让航天技术服务地方经济;贵州利用 “大数据” 产业基础,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在航空航天材料、遥感算法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形成 “数据 + 航天” 的融合优势;河南则聚焦郑州航空港区,支持卫星装备、超硬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商业航天的 “硬件制造基地”。
黑龙江针对航空航天企业推出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对研发费用超 50 万元的企业,按存量与增量部分给予阶梯式补贴,科技型企业最高可上浮 50%,旨在盘活当地在航天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的传统技术积淀;天津则将商业航天纳入 “亲商安商” 特色产业名单,通过政务服务集成优化,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落地到生产运营的全周期保障。
政策的密集出台,正从三个维度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升级: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商业航天正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转型。未来,在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双重加持下,这一产业有望在卫星互联网、商业发射、太空旅游等领域实现突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 “航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