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一苇宇航的太空服务器作为公司核心产品,聚焦于卫星通信场景,面向低轨星座计划需求,对标SpaceX分布式计算商用硬件技术路线,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软硬件一体化方式,解决太空粒子干扰的自动模拟、检测与恢复问题的产品。该服务器实现硬件全国产化、软件自主研发,成功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可向卫星运营商及总体单位提供高可靠的太空算力解决方案。
相较于简单粗暴的传统可靠性解决方案,一苇宇航借鉴了SpaceX分布式可靠性思路,采用了基于OpenAMP框架的多模容错设计,结合分布式硬件冗余架构,打造出可比肩经过大规模在轨验证的SpaceX国产替代技术路线,确保星载应用在99.9%的时间内通信不出错,实现基于商业级器件保障高可靠的目标。
一苇宇航构建企业护城河的核心在于三重优势。
一是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一苇宇航主要聚焦通信卫星的刚需算力需求,专注于实现CPU+GPU/FPGA/ASIC为主的通信算力产品矩阵,避免算力冗余浪费。
二是软硬协同全栈自研的技术化体系。基于市场定位逻辑,产品层面专注解决通信卫星可靠控制、星载核心网、星间网络等任务中的算力需求,在技术上构建了软硬协同的全栈体系,拥有计算-通信-系统软件一体化自研能力,解决传统“软硬件割裂”导致的适配难题,提升系统整体可靠性与效率。
三是天算星座长期协同带来的生态资源与先发优势。团队是国内最早进行计算星座研究,与多个载荷、整星、组网单位形成长期配套协同,具备稳定的工程化落地能力,能够为通信星座提供全链条的算力赋能服务,且依托天算星座,一苇宇航的系统软件已经历多次在轨验证,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目前一苇宇航的太空服务器一代产品已完成研发,采用全国产硬件方案,关键系统软件100%自主研发,具备高可靠算力与定制化能力,向上可以支撑业务应用,向下可以整合卫星平台与载荷能力,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针对性赋能,已在今年5月份搭载于北邮二号、三号双星上进行在轨测试,有序开展多项试验中。
邢若粼博士透露,一苇宇航的两款主要产品将于下半年完成研发并择机搭载上星验证,与已验证的太空服务器形成较为完整的太空算力产品矩阵。
受益于北邮良好的产学研生态,一苇宇航还得到了北邮计算机学院(国际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王尚广教授的大力扶持,其牵头构建了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开放开源服务平台——天算星座。
天算星座的定位是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产学研用、坚持开放开源、争创国际领先、服务人类社会。目前天算星座已完成包括“北邮一号”、“北邮二号”和“北邮三号”等8 颗卫星的计算载荷研制与在轨验证,主要承担的科学试验任务包括6G核心网系统、卫星操作系统、卫星云原生系统、在轨大模型推理等,为构建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了前期探索。
王尚广教授表示,“北邮计算机学院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邢若粼从学术科研到创新创业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学院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此外,一苇宇航的首轮融资进程亦颇为顺利。在北京市科委朱雀计划的推荐下,麟阁创投关注到该项目,并敏锐洞察到邢若粼博士团队在软硬件协同优化与工程化落地方面的突出能力,以及能精准攻克算力可靠性关键堵点的核心优势。
从双方首次接洽到完成交割打款,全程耗时不到两个月;投资完成后,麟阁创投随即协助一苇宇航对接相关领域投资机构,助力其储备潜在投资方,进行充分的投后赋能支持。
展望未来,邢若粼博士表示,当前整个商业航天赛道都在寻找闭环的路径,太空算力本质是帮助卫星打通端到端业务闭环”最后一公里”的连接器,未来一苇宇航将持续构建算力赋能卫星应用场景的能力,实现产业的协同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