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商业航天产业建设布局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国家和地区规划商业航天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你好太空策划、梳理了《图解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布局》,带您深入了解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各地布局详情。根据你好太空的梳理,我们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大致划分:京津冀、长三角、西部和大湾区共4大产业带,以及28个具备各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商业航天产业带共包含北京海淀、北京亦庄、天津、河北雄安共4大产业集群。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五院是京津冀商业航天产业带发展的产业核心,并孵化出以位于河北雄安的中国星网主导的“国网星座”,作为地区产业的“核心链主”,吸引众多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河北雄安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带主要包含安徽蚌埠、安徽合肥、上海闵行、上海松江、上海临港、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苏苏州、浙江杭州9个产业集群。其中,上海闵行火箭制造产业集群、上海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安徽合肥商业卫星产业集群是该地区商业航天发展的“技术高地”。依靠上海航天和上海微小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制造能力,上海孵化出垣信卫星主导的“千帆星座”,是与“星网”南北相望的中国商业航天第二极。大湾区商业航天产业带主要包括广东广州、广东深圳2大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广州传统电子制造产业能力以及深圳信息产业基础吸引商业航天企业落地,是未来中国商业航天应用产业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其中广东广州以相控阵雷达、卫星通信载荷制造产业为优势,招引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落户南沙,打造星箭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深圳商业航天主要以深圳东方红打造的“微景一号”星座为核心产业链,主要发展卫星应用、空天信息产业。中国西部商业航天产业带区域覆盖陕西、四川、重庆三地,主要包含四川成都、四川绵阳、陕西西安和重庆两江新区4大产业集群。西部商业航天产业核心主要起源于60年代兴起的“三线建设”运动,并在90年代后形成了以西安航天动力、四川通信电子为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布局。目前,西部商业航天以四川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和中科西光的“西光一号”为产业链核心链主,眉山环天智慧也在积极布局遥感卫星星座“天府星座”。除了分布在4大产业带的19个产业集群外,全国还分布有甘肃酒泉、吉林长春、山东海阳、山东济南、河南鹤壁、湖北武汉、湖南株洲、贵州贵阳、海南文昌共9个分散型产业集群。其中,酒泉、海阳、文昌依靠本地区航天发射场资源,落地了总装、测试、配套企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株洲与贵阳航天产业基础则与西部航天产业带一样源自“三线建设”运动;鹤壁、济南依靠地方财政规划,吸引了京津冀产业带溢出的制造业落地;武汉拥有中部地区最优秀的航天产业基础,以航天三江、烽火通信、中国信科集团、武汉大学的科创资源,发展出星箭一体化产业布局;吉林则依靠着长春光机所,孵化出中国第一个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其核心链主“吉林一号”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讨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布局“困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区别在哪?传统航天作为一个与国家安全强相关的产业,过去几十年里,它的发展都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而且由于航天活动的高壁垒、高风险和高成本,一切航天活动的第一要务都是“保成功”,单件产品和试制周期长、冗余设计多、人工与试验成本高。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模式与商业航天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进入到商业航天时代,航天产业迎来了重要的“价值取向”转变,所有的商业行为第一个要考量的都是成本。同时,要发展商业市场,航天器和火箭就要从工艺品变成流水线上的工业品。影响工业生产成本的原因除了设计等技术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要素的配置。一切生产活动都要向“市场”靠拢,市场在哪,生产就在哪。打个比方,东南沿海作为低纬度地区,是进行火箭发射和回收活动的最佳区域,那么火箭和卫星的研发、制造、装配、仓储、物流等,都要尽可能的靠近发射地区,以降低生产活动成本。从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布局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以火箭和卫星生产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缺少发射场、大多数企业研发与制造基地距离太远,协同困难等;二是各地产业发展高度重叠,例如包括山东、河南、四川、湖北等地都在政策规划上提出了“建设星箭一体化产业链”的目标,不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航天产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业的主要资源还掌握在传统航天手里,布局并不是以市场化作为主要考量;二是当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创业人员依然以传统航天企事业单位“下海”为主,研发主要聚集在北京、西安等内陆地区,而制造业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制造业和运输发达的区域,形成错配;三是产业聚集多以地方政府“规划”为主,各地方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基金投资等手段招引了大量急需“资金”的商业航天公司。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仅过去10年,作为一个“门槛”颇高的硬科技领域,商业航天产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