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太空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高边疆”。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以“美国优先”为原则,系统性重构美国航天政策体系:重启停滞24年的国家航天委员会,发布《美国国家太空战略》(2018)与《美国国防太空战略》(2020),成立独立天军,并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2020)构建排他性“月球俱乐部”。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美国太空战略从“科学探索”向“霸权护持”的转向,直接冲击以《外空条约》为基础的国际太空治理秩序。
当前全球太空竞争呈现“技术竞争规则化、规则竞争阵营化”特征。美国通过“军事能力建设+商业生态培育+国际规则构建”的组合策略推进战略布局;中国则凭借探月工程、空间站工程持续提升航天国际影响力。鉴于特朗普再次出任美国总统,厘清其航天政策的霸权逻辑及全球影响,成为推动“外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特朗普政府构建了完整的航天政策体系。201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首次确立太空为重要国家利益。2018年3月《美国国家太空战略》强调“美国利益首位”的单边基调。2020年6月《国防太空战略纲要》明确确保美国军事优势。同年12月《美国国家航天政策》推动加速太空商业化,重申美国航天领导地位。此外还发布了近地天体防御、空间天气等专项战略。
政策执行层面,特朗普签发7项“航天政策令”,涉及载人登月、商业航天、天军建设等关键领域,并配套相关行政令支持外空资源开采。立法方面,《保护人类遗产的一小步法》成为全球首部太空遗产保护法,《国防授权法案》正式将太空定义为“作战域”。国家航天委员会作为核心协调机构,在特朗普任期内召开8次会议统筹战略决策。
特朗普政府航天政策具有鲜明“霸权重构”特征:
军事化转向: 《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确立天军为第六军种,军事学说《天权》将中俄定义为“最大战略威胁”。SpaceX公司承接“星盾”军事项目,构建“低轨作战网络”,显著增强太空战力。
单边规则重构: 《阿尔忒弥斯协定》通过“安全区”“资源使用权”等概念架空《外空条约》,53个签署国中约30个为美国盟国,形成俱乐部化合作模式。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掌握规则话语权。
技术-资本-政策三位一体: SpaceX在NASA资金支持下突破可回收火箭技术,2023年占据全球商业发射市场56%份额。NASA主导“月球网”通信协议控制月球通信权,强化技术垄断。
全政府协同: 推动北约将太空列为第五作战域,通过国家航天委员会统筹军、民、商资源,形成战略合力挤压中俄航天发展空间。
特朗普政策引发全球航天生态深刻变革:
技术竞争维度: 美国出口管制催生技术替代浪潮,俄罗斯“安加拉”火箭延期、欧洲航天项目受阻。SpaceX通过可回收火箭和低价策略垄断中低轨星座市场,若“星舰”实现完全复用,将颠覆月球物流等万亿级新市场。
安全威胁维度: 美国天军部署卫星通信干扰器,计划2025年列装反卫星武器。星链卫星两次危险接近中国空间站,俄乌冲突中军事应用暴露巨型星座安全治理难题。
规则博弈维度: 《阿尔忒弥斯协定》引发国际秩序“小圈子化”担忧。美国滥用长臂管辖制裁中国航天企业,如2023年无端制裁长沙天仪研究院,破坏国际商业秩序。
产业经济维度: 技术封锁加速全球供应链“双轨化”,欧洲在自主与依附间摇摆。美国资本优势形成“资本-技术”双重门槛,挤压新兴国家商业航天发展空间。
太空博弈呈现新动向:6G星地融合标准主导权争夺白热化,中、美、欧等10余国竞逐月球原位制造技术。非动能对抗手段(激光致盲、电子干扰)增加冲突风险,卫星近距离交会可能触发误判机制。
应对策略需多轨并进:技术层面攻关高敏捷轨道机动与AI遥感识别,推动军民协同创新;规则层面倡议金砖国家深空联盟,完善国内太空法律体系;安全层面建立卫星轨道联合预警机制,推动月球敏感区非军事化。
特朗普政府航天政策本质是通过“军事化、私有化、俱乐部化”将丛林法则嵌入深空时代。破局之道在于聚焦颠覆性技术实现“非对称超越”,同时以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平台推动“合作开发”替代“先占逻辑”。当“人类共同遗产”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实践时,国际社会或能开辟超越竞争范式的太空文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