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分析
航天,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又称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航天产业范畴包括航天基础设施、航天应用和航天支援保障三大方面。其中,航天基础设施是指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军用和民用的天基和地基系统,以及运载工具和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航天应用指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导航和天基对天对地观测平台的数据利用。航天支援保障指政策法规、许可证制度、金融、出版、保险和咨询等服务。
本文所提及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包含了我国规模较大、发展相对稳健的航天产业企业。具体涵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所有上市公司,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旗下以航天产业作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此外,还涵盖了其他民营航天企业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在研究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方面具备较强的代表性。2024年,我国航天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增至40家,较前一年度增长了1家;但也有个别上市公司股票停牌。
综合来看,2024年中国航天产业的上市公司,一方面,新兴航天企业持续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支持,这反映出航天产业尤其是商业航天的蓬勃生机与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部分已上市的航天企业却因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暂时停止交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严峻挑战,这不仅对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构成威胁,也对整个航天产业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1.新的航天产业公司进入资本市场2024年,我国航天产业再度迎来新的上市公司。2024年12月,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图测控”)提交的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上市的申请,顺利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审核,并于2025年1月2日在北交所上市。星图测控是一家以太空管理业务为核心,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空间态势感知、卫星在轨服务的企业。至此,中国科学院旗下新增一家以航天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同时也为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提供了子公司上市的范例。星图测控成功上市,是中国科学院在商业航天领域进行深度布局的重要体现。
2.个别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股票停牌2024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国航天万源的股票暂停交易,截至目前仍未恢复上市。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业界人士认为,尽管中国航天万源遭遇了暂时性的股票交易中断情况,但该公司在航天科技领域仍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与丰富的项目经验。中国航天万源可能会通过重组整合,重新获得增长动力。中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2024年概况见表1。2024年,我国航天产业领域的40家上市公司(不含中国航天万源)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15.67亿元,较2023年稍有减少,降幅为16.26%。在这些企业中,仅13家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其余公司的营业收入均呈下降态势。
1.航天电子、航天信息和航天智造排名靠前营业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航天电子、航天信息和航天智造,它们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大航天集团。这3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均源于航天技术,是传统军工企业实现军民资源整合并上市的典范。在近年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行榜中,它们的表现都较为出色。
2.星图测控、航天南湖和航宇微排名靠后在营业收入排名中,星图测控、航天南湖和航宇微排在较为靠后的位置。其中,航宇微已连续多年在营业收入排名中处于后段。与此同时,作为航天领域新近登陆资本市场的星图测控,其未来发展依然面临较多挑战。
3.航天智造、中科星图和星图测控增长幅度较大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前3家公司分别为航天智造、中科星图和星图测控。其中,中科星图已经连续多年蝉联营业收入增幅榜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航天智造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层面,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研发的投入和研发实力的提升,持续增加研发资金,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产业层面,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在综合能力层面,公司依托航天品牌,继承航天质量管理文化,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体系能力得到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认可,在行业内树立了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品牌形象。因此,公司的营业收入实现了持续增长。
4.航天南湖、北斗星通和航天机电下跌幅度较大营业收入降幅最为显著的3家企业分别为航天南湖、北斗星通和航天机电,其中航天南湖的下降幅度最大。航天南湖于2023年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该公司主要致力于防空预警雷达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服务。在2024年,由于主要客户采购计划的调整,部分原定采购项目的合同签署被迫推迟。此外,受国际运输条件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军贸业务的产品交付进度也出现滞后。因此,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公司营业收入有所减少。2024年中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行榜见表2。注:航天控股、亚太卫星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 1 港元 =0.92604 元(2024 年 12 月 31 日)、1 港元 =0.90622 元人民币(2023 年 12 月 29 日)进行汇率转换。(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2024年,我国航天产业领域的40家上市公司(中国航天万源除外)合计净利润为-26.72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由盈利转为亏损。这一转变反映了该行业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1.航天智造、华测导航和航天电子位列靠前在净利润排名中,航天智造、华测导航和航天电子位列靠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航天电子凭借卓越的业绩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已连续多年在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净利润榜单中稳居前三,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竞争力和稳固的市场地位。近年来,航天电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全方位、深层次地布局低空经济领域。通过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2.四维图新、航天宏图和航天发展排名靠后四维图新、航天宏图和航天发展这3家公司在净利润方面的表现略显欠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维图新和航天发展在过去多年的净利润排名中长期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以航天发展为例,该公司受到市场需求波动、客户招标项目的延期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经营状况尚未实现预期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在支撑其战略发展的重要产业研发上的投资,但目前尚未取得足够的业绩来支撑这一增长。因此,该公司全年的经营业绩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3.司南导航等9家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净利润由盈利转为亏损的企业包括司南导航、航天控股、航天南湖、航天软件、华力创通、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北斗星通和航天晨光9家公司。以航天晨光为例,该公司主要受军品市场采购模式冲击和产品单一影响,市场规模尚未实现有效突破。
4.航天科技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仅航天科技这一家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成功实现了净利润由亏损到盈利的转变。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投入,拓展精密加工产业的纵深布局,提高航天应用板块的产能,增强过程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加速度计在载人航天领域应用的主导地位。
5.中海达等7家公司亏损减少2024年,中海达、航天机电、航天动力、四创电子、航宇微、四维图新和航天发展这7家公司的亏损情况有所减轻。以四维图新为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公司积极推行一系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策略。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自动化水平等举措,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2024年,中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排行榜见表3。注:航天控股、亚太卫星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 1 港元 =0.92604 元(2024 年 12 月 31 日)、1 港元 =0.90622 元人民币(2023 年 12 月 29 日)进行汇率转换。(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在当前社会经济大背景下,我国航天产业的上市公司在2024年的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态势。
这一现象凸显了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对于这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亟须关注并需迅速应对的问题。尽管如此,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积极的动向。
一些公司正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来推动自身发展,他们重视对产品研发的投入,致力于增强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积极的策略为我国航天产业的上市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综合来看,尽管我国航天产业的上市公司在经营上面临众多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迅速、资金投入巨大以及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等,但积极创新依旧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来源:《卫星应用》2025年第8期作者:袁靖 李力编辑:刘维德责编:靳颖本刊聚焦国内外卫星应用产业的政策、技术进展、应用成果和市场动态等;来稿应客观准确、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