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十年破冰,商业航天迎来最佳成长窗口——商业航天面向“十五五”的思考


商业航天过去十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喜忧参半”的蹒跚十年;更是一个行业从0到1、从国家主导迈向市场驱动的激荡十年。
十年破冰,商业航天迎来最佳成长窗口——商业航天面向“十五五”的思考文 
01

喜忧参半:商业航天面临的深层挑战
过去十年,商业航天是一个涌动着发展红利的黄金赛道,但也是一条步履艰难、挑战重重的荆棘之途,可谓“喜忧参半”。其“忧”,并非简单意味着质疑、挫折,而是成长中的阵痛,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1
技术门槛与巨额投入之忧
最近二十年,从世界范围来看,航天领域涌现出众多颠覆性技术——可回收火箭逐步成熟、卫星迈向小型化与批量生产、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航天产业体系。这些变革显著降低了太空经济的成本,并加速了商业应用的落地与普及。但是,技术迭代面对的极高门槛和配套的巨额资本投入,始终是横亘在整个行业面前的核心挑战与普遍焦虑。“硬科技”属性鲜明:航天创新区别于互联网式的模式创新,其所遵循的物理定律和工程化规律,无法单凭资本或商业模式颠覆。发动机、材料、控制等技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和试错,存在大量“Know-How”,因而研发周期长,失败成本极高。“死亡谷”陷阱:企业容易卡在从实验室样机到可量产高可靠产品的“死亡谷”阶段。前期资本的支持可能足以推动技术展示,但要实现工程化稳定运行(如每分钟稳定燃烧、每次精准入轨),则需持续天量资金投入,许多公司正是在这一阶段耗尽现金流,最终难以完成商业化落地。
2
市场需求与商业闭环之忧
过去十年,太空经济新业态被普遍看好,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卫星遥感成为各领域数字化不可或缺的模块、太空旅游等新场景兴起……万亿级市场潜力亟待释放。作为全球商业航天标杆的SpaceX,估值也从2015年的120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25年的预计400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超33倍。然而,表面的繁荣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真正的商业闭环,仍是整个行业悬而未决的忧虑所在。
有效需求不足过去十年的主要客户仍是政府、军方和国家级航天计划(如卫星星座组网)。纯粹的商业订单(如商业卫星发射)规模和频率不足以支撑众多火箭公司活下去并盈利。市场从“政策驱动”真正转向“商业驱动”仍需时日。
同质化竞争严重众多公司扎堆于中小型运载火箭这一条赛道,陷入了“内卷式”竞争。价格战激烈,导致单发报价已逼近甚至低于成本,难以形成健康的商业业态和自我造血能力。
3
供应链与人才之忧
供应链受制于人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健全的供应链网络,但聚焦到商业航天这一特定领域,部分关键元器件、特殊材料、高端芯片仍高度依赖进口,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卡脖子”的隐忧。国内培育高可靠、低成本、快响应的商业航天供应链体系尚需时日。
人才争夺与稀释国家队拥有深厚积累和人才密度,商业公司高薪挖人导致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新创公司过多,也稀释了有限的高端人才资源,一个团队的经验不足可能直接导致任务失败。
4
资本耐心与退出机制之忧
过去十年,资本曾以高度热情拥抱商业航天,企业估值的飙升与融资频次和规模的屡创新高,显现了这一赛道的无限潜力,但隐忧也同时浮现——
资本需要快速回报需求与产业长周期属性错配
风险资本(VC)习惯于互联网时代的“快进快出”,但航天投资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耐心。资本市场的寒冬让后续融资变得困难,许多故事难以为继。
退出路径不明朗
国内商业航天公司IPO的通道相比美国更为狭窄,并购市场也不活跃。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严重影响了资本持续投入的意愿。
02

商业航天过去十年:破冰之旅,功不可没
尽管有上述忧虑,但过去十年是从0到1的革命性十年,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打破了体制壁垒
证明了民营企业有能力进入这个曾是“国家队”专属的领域,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
探索了技术路径
无论是液氧甲烷发动机、可回收火箭,还是全球遥感星座、AI算力星座、通导遥一体化等,各家公司都进行了有益的技术探索和积累,为未来奠定了基础。
吸引了社会关注
极大地提升了航天事业在公众和资本中的热度,吸引了大量跨行业的优秀人才和资源,为产业注入了新思维。
降低了行业成本
尽管有内卷,但竞争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成本的降低,为未来大规模的太空应用创造了可能性。
锤炼了一批“创业者”
这群敢于挑战星辰大海的创业者,无论成败,其经验教训都是行业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一个必然的“淘沙”阶段。许多公司注定会成为铺路石,但他们的探索和尝试定义了行业的边界和可能性,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指明了方向。
03

“十五五”创新建议与发展路径:从“内卷”走向“开拓”
“十五五”将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核心思路是从“造”的单一维度,转向“用”的生态维度。
以下从四个维度分析:
技术路径
从(过去十年):对标SpaceX,追求可回收。到(十五五):提升能力规模,构建融合生态。具体建议与路径:1,提升卫星研制、火箭运载、商业发射、商业测控、数据应用能力。2,发展中大型可复用火箭:优先推进中大型火箭的研制与成熟,满足低轨星座组网等大规模发射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资源过度分散于小众赛道。3,技术跨界融合:与AI、新材料、3D打印等领域深度融合,用智能化提升可靠性,用新材料和新工艺降本增效。
市场方向
从(过去十年):依赖政府订单,抢发射份额。到(十五五):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具体建议与路径:1,向下游延伸:一方面,积极与跨界头部企业生态合作,共享技术、人才与渠道,开发新型市场;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可考虑自建卫星星座(通信、遥感),为自己的火箭创造稳定需求,打通产业链。2,开拓C端市场:大力推动亚轨道旅行、太空体验等消费级业务,虽然初期昂贵,但能树立品牌,激发公众热情。
商业模式
从(过去十年):发射服务费到(十五五):“发射+”生态服务具体建议与路径:1,“太空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包括发射、在轨交付、保险、测控的一站式服务。2,探索太空制造、太空数据中心等在轨服务的可行性研究和小型试验。
政策与协作
从(过去十年):彼此区隔,竞争为主。到(十五五):构建“国家队+民营队”产业共同体。具体建议与路径:1,明确分工:国家队聚焦深空探测、重大空间基础设施等“国之大者”;民营队聚焦商业化应用、快速响应发射等“国之需者”。2,开放资源:国家开放部分测控、发射场、基础技术专利等资源,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3,制定规则:加快出台《航天法》,明确商业航天的准入、监管、责任、频率分配等规则,让企业在明确规则下发展。
04

可期待的未来方向
未来是光明的,路径是清晰的。“十五五”或将成为商业航天最佳的成长窗口期,我们可以期待——
可回收火箭成为标配
商业航天公司将掌握并常态化应用火箭回收技术,将发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真正打开商业市场的大门。
中国版“星链”崛起
由商业航天公司主导或深度参与的巨型低轨通信星座开始大规模组网,带来万亿级的新市场空间。
太空旅游走向大众
亚轨道旅行技术成熟,价格逐渐下降,从“富豪游戏”变为中产阶级可以企及的“人生体验”,形成新的消费产业。
创新应用层出不穷
基于低成本进入太空的能力,催生出一批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新应用、新服务,如直播地球、太空制造(高纯度药物、新型合金)、在轨数据中心、太空垃圾清理等。
产业整合与龙头出现
基经过大浪淘沙,行业内会出现数家技术过硬、商业模式健康的龙头公司,它们将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证明商业航天的投资价值。
05

结语
商业航天的第一个十年是“激情驱动”的,资本和梦想是主旋律;接下来将是“理性驱动”的,需要的是耐力、技术和清晰的商业导航图。能活下来并走向未来的企业,必然是那些尊重航天规律、并兼具技术创新与商业智慧的“新物种”。他们的成功,将真正开启中国的太空经济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