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全球及中国卫星行业:发展概况、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未来转型方向

全球及中国卫星行业:发展概况、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未来转型方向

1、卫星行业发展概况

在21世纪,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从传统地缘政治向"天缘政治"的范式转型,太空已演进为国家安全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新疆域。作为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核心载体,卫星产业深度关联国家军事防御体系构建、经济活动效能提升及民生服务质量优化,其战略价值呈现显著跃升态势。卫星频率与轨道作为具有不可再生特性的战略稀缺资源,其分配机制严格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占永得"原则,这一制度约束促使全球主要航天国家竞相推进卫星发射布局,由此引发新一轮太空资源争夺浪潮。

全球航天发射活动规模持续突破历史峰值,成功实施入轨发射的年度频次由2017年的86次激增至2024年的254次,创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新高。从国家维度观察,中美两国在全球航天发射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2024年美国完成154次成功入轨发射,占全球总发射量的60.6%;中国实现68次成功发射,占比26.0%;两国合计发射量达222次,占据全球86.6%的市场份额。相较而言,俄罗斯与欧洲的发射活跃度呈持续衰退态势,2024年分别仅完成17次和3次成功发射,战略竞争优势显著弱化。日本依托新型H-3运载火箭的投入使用,2024年发射频次提升至7次并展现较快增长势头,但受2次新型火箭试飞失利影响,最终有效入轨发射次数为5次,反映出其在运载系统可靠性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印度全年实施5次入轨发射且保持零失败记录,展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射实施能力。

2024年主要航天国家成功入轨发射次数统计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从在轨卫星规模来看,2017年至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6.5%。截至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运行总数已突破一万颗大关,达到11,605颗的历史峰值。其中,美国以8,813颗在轨卫星(占全球总量的75.9%)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太空领域的主导优势依然稳固;中国则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以1,094颗在轨卫星(占全球总量的9.4%)位居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2017-2024年在轨卫星数量统计(颗)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卫星按应用领域可划分为通信、遥感、导航、深空探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载人航天六大类,其中通信、导航、遥感为核心类别——通信卫星负责传输音视频及数据,导航卫星为多场景用户提供导航定位与通信服务,遥感卫星则观测地球获取地理环境等数据(含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与全天时全天候的SAR卫星);全球范围内(以美国为代表)通信卫星占主导,2024年在轨占比达74.8%,主要得益于星链等卫星互联网爆发,而我国侧重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截至2023年5月遥感卫星为在轨第一大类别(占比56.5%),通信、导航卫星占比分别仅11.7%、9.1%,未来随着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推进,通信卫星占比预计逐步提升。

2、卫星行业产业链情况

卫星地面测试是卫星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主要为卫星功能验证、性能评估及在轨模拟测试,覆盖卫星研制至发射前的卫星分系统测试、整星联试、环境适应性验证及可靠性强化试验等流程。卫星地面测试作为卫星出征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避免卫星“带病上天”、保障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提高航天任务成功率的关键屏障。从产业链定位来看,卫星地面测试处于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之间,上承卫星平台及载荷研发,下启卫星发射与在轨运营,上游包括电子元器件等硬件供应商,下游对接卫星总体单位、卫星平台研制单位、载荷研制生产单位等客户。卫星地面测试行业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驱动,近年来市场规模随卫星产业增长而持续扩张。

3、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卫星发射迈入高密度发射新阶段,将驱动卫星地面测试行业迎来持续增长机遇,并从“定制化手工模式”向“标准化智能模式”演进

近年来,我国以多主体协同、分阶段推进策略持续推进大规模卫星发射,重点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2030年形成千帆、GW、鸿鹄-3三大星座近4万颗卫星网络,覆盖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当前正加速GW星座一期648颗卫星部署、低轨互联网卫星集群发射及手机直连卫星网络建设,2025年计划发射卫星突破千颗,推动发射进入“高密度常态化”阶段,直接拉动卫星地面测试与服务需求,为该行业带来批量化、高频次转型契机,2026年中国卫星产业总收入预计达1200亿元。

2020-2026年中国卫星收入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近年来,卫星地面测试行业技术模式从传统“定制化手工模式”向“标准化智能模式”演进,传统模式因卫星种类多、功能差异大且技术迭代快,存在依赖人工易埋质量隐患、测试资源复用率低、效率低周期长等痛点,难以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为突破瓶颈,行业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标准化(统一测试标准、流程、接口协议及数据格式)与智能化(借AI、大数据实时分析测试数据生成故障预案,靠自动化设备实现测试任务自动执行调度)升级;当前卫星行业处于“政策赋能+需求扩容+技术变革”三重红利期,卓目科技借此自主研制基于异构计算架构的标准化组件,提出智能快视新架构,建成我国首个遥感卫星智能快视云平台,首次实现从人工目视解译到机器智能快视判读的跨越,达成计算资源云化、算法切片化与全流程自动化。

(2)卫星发射规模化催生数据洪流,叠加应用场景对数据获取实时化、智能化需求驱动,卫星从“单纯的数据采集器”向“具备在轨实时处理与边缘计算能力的太空智能终端”转变

传统卫星多采用“星上数据压缩下传+地面集中处理”的“天感地算”模式,受地面站数量与星地链路带宽限制,数据传输延迟高、难满足高时效需求,且地面处理中心压力大、效率低,制约数据价值发挥;随着低轨卫星星座井喷式部署,多类型卫星发射量攀升,星载多源异构数据剧增,单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日数据达TB级,大规模组网后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加剧处理传输挑战;在此背景下,在轨智能处理与边缘计算技术成关键,通过星载AI芯片与边缘计算节点,卫星转型为具备在轨实时处理能力的太空智能节点,可实时分析数据、提取特征、预警异常,提升效率并减少无效传输,如高分3号02星星上快速成像缩减流程、商业卫星搭载天基智能模块预处理数据;未来发展趋势上,硬件端传统航天级CPU不足,FPGA、GPU、NPU及异构计算单元的星载处理平台将广泛应用,软件端需研究高能效轻量化在轨处理技术,开发智能云判、目标检测分类等AI算法。

综上所述,在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应用场景对数据获取具有实时化、智能化需求的三重驱动下,在轨智能处理与边缘计算技术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低延迟的响应速度,将成为星上基础设施的刚性需求。公司聚焦卫星遥感数据高效传输核心痛点,突破海量数据与有限带宽之间的矛盾,形成了高质量高可靠的遥感图像在轨实时智能处理全国产化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遥感卫星图像压缩依赖进口芯片的关键难题,未来有望深度参与卫星数据智能处理领域的发展浪潮,在市场中占据先发地位并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