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3天里,我国在太原、文昌、酒泉三大卫星发射中心连办9次卫星发射,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次“太空快递”升空,其中5次都瞄准低轨互联网卫星。
之前那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稳稳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正是这波密集发射中的典型代表。
这看似“狂飙”的节奏,本质上是中国星网在跟国际电联的“倒计时”赛跑。
毕竟低轨太空的频谱和轨道资源就像城市核心区的黄金地段,遵循“先到先得”规则,慢一步就可能错失未来太空竞争的关键先机。
中国星网的目标是部署约1.3万颗卫星,拆解到时间线中,压力一目了然,2029年要实现1300颗卫星在轨,2032年需达到6500颗,2034年完成全部部署。
单看最后冲刺阶段就知道难度,2034年每月要发射118颗卫星,相当于过去一年发射量的两倍多。
也正因如此,近期三大发射场轰鸣声不断,卫星批量生产车间满负荷运转,地面控制系统同步调试,每个环节都在跟时间赛跑。
这场低轨太空竞赛中,国际对手的步伐同样紧凑,SpaceX的星链计划早已抢占先机。
马斯克采用“超量部署”策略,不仅靠密集发射锁定优质频谱资源,还快速铺开全球商用服务,甚至在战术通信领域发挥实际作用,给其他竞争者带来不小压力。
其核心优势在于猎鹰九号可复用火箭,一枚新火箭成本数亿美元,但重复使用十次、二十次后,单次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这让星链的卫星部署变成“家常便饭”。
而亚马逊的柯伊伯星座计划虽规划部署3200颗卫星,目前仅发射100多颗就陷入困境。
自家蓝色起源火箭尚未成熟,美国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火箭优先服务军方,最终只能依赖竞争对手的猎鹰9号发射,推进举步维艰。
面对紧迫的时间节点,中国星网采取“多箭并行”的过渡策略,长征五号乙、长征八号甲、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等型号轮流上场,哪个具备发射条件就启用哪个。
这种模式能解燃眉之急,保证短期进度,但问题也很突出,不同型号火箭需要配套不同的发射塔架、燃料系统和操作流程。
就像一家餐厅同时兼顾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既增加管理复杂度,又推高成本,还会带来巨大的调度压力。
算笔账更能看清这种模式的局限,2029年要发射1300颗卫星,若全用长征五号乙,年均需发射30次,2032年要发射6500颗,全用长征五号乙年均发射需达90次。
2034年全量部署时,即便仍用长征五号乙,年均发射也要142次。
显然,依赖一次性火箭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中国航天必须从“拼发射次数”转向“提整体效率”,而突破口就在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提升单箭载星量。只有将每枚火箭的载星能力提升至20-30颗,同时配合月产100颗以上的卫星制造能力,才能把年发射次数控制在50次左右,避免资源浪费。
第二个方向,也是更核心的,是全力发展可复用火箭,这是降低发射成本、稳定发射节奏的关键,也是中国航天突破瓶颈的“救命稻草”。
民营企业也在添力,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完成垂直回收试验,建元科技搞定海上平台回收,虽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但未来在降本和快速迭代上能发挥重要作用。
要知道,可复用技术不只是让火箭“能回收”,还需要重新设计更耐用的发动机、更智能的控制系统和更完善的回收设施。
SpaceX曾耗费数年、经历多次火箭爆炸才攻克难关,中国航天虽时间紧迫,但每一步都在稳扎稳打。
如今的23天9射只是起点,未来3-5年是中国星网的关键窗口期,从依赖多型号火箭“应急”,到建成可复用火箭+大运力平台的稳定体系,中国航天每一步都关乎未来。
低轨太空的竞争不等人,轨道资源就像稀缺的停车位,先到先得,一旦被占就难以夺回。
好在中国拥有完整的航天产业链,技术不断成熟,民营企业持续发力,这场“太空竞速战”虽难度不小,但中国航天既有“赶进度”的“狂飙”之势,更有“赢未来”的长远布局。
相信随着可复用技术的突破、发射效率的提升,中国终将在低轨太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航天事业打开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