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新增“航天强国”目标,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中全会公报把 “航天强国” 明确列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这一新增部署,不仅提升了国家航天事业的战略高度,还像一个强大的引擎,激活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潜能。现在,中国商业航天正快速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市场动力。航天强国建设可不是只靠某一方面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国家战略和市场活力相互配合。过去很长时间,我国航天事业主要是以 “国家工程” 为核心,取得了从 “两弹一星” 到空间站建设等很多辉煌成就。四中全会提出的航天强国目标,更加强调了多种主体一起发展的格局,而商业航天就是这个格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商业航天的发展,让航天梦不再只是国家的事情,也走进了市场。它推动航天活动从 “任务驱动” 变成了 “需求牵引”,形成了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相互补充、一起发展的良好生态。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商业航天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 2014 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 “中央顶层设计 + 地方精准落地” 的政策模式。在中央层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关注商业航天发展,《商业航天技术创新专项支持计划》给每个项目最高提供 1 亿元的研发补贴,科创板还为航天企业上市打开了方便之门,政策带来的好处不断显现。在地方层面,北京规划了 “火箭大街” 来打造创新集群,上海推进 “千帆星座” 组网应用,四川提出到 2030 年航天产业规模要突破 1000 亿,还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关中地区等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这种上下一起努力的政策环境,不仅解决了商业航天发展中遇到的资质、资金、场地等问题,还营造了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氛围,让企业敢去尝试和创新。
技术创新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已经从跟着别人走到了和别人并驾齐驱的阶段,在很多关键领域都有了重要成果。在运载火箭方面,深蓝航天完成了百米级垂直起降试验,蓝箭航天的 “天鹊 12 号” 成为国内首款进入轨道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星际荣耀用 3D 打印技术缩短了发动机制造时间,可回收火箭技术也从试验阶段走向了实际应用。在卫星制造方面,银河航天建成了卫星智能制造生产线,能批量生产百公斤级到吨级的卫星,长光卫星凭借全球最快的重访能力在遥感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测控体系方面,航天驭星建立了 “国内三角 + 全球布站” 的地面测控网络,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实时性。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航天活动的成本,还让我国商业航天在国际竞争中有了重要地位。
产业生态的完整形成,显示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厚度。现在,中国商业航天已经不是只在某个点上有突破,而是形成了覆盖上游研发制造、中游发射运营、下游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而且核心环节基本都能自己控制。在上游,有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企业打造火箭制造体系,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企业专注于卫星及核心部件。在中游,海南商业发射场、东风航天创新试验区等基础设施能满足高密度发射的需求,2025 年民商火箭计划发射量至少达到 20 次。在下游,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从中国卫通的卫星互联网试点,到千乘探索的碳储量监测服务,再到 “天启星座” 的全球物联网连接,航天技术已经深入到智慧城市、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很多和人们生活相关的领域。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 1 万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2.3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超过 2.8 万亿元,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不过,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商业航天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成本高、盈利难、国际话语权不够等。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能降到每公斤 3 万元以下,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大规模组网带来的应用爆发,以及 “航天 + 低空经济”“航天 + 文旅” 等新的业务模式出现,商业航天的市场空间会不断扩大。未来三年,行业可能会经历一次洗牌,但那些具备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和有特色商业模式的企业会脱颖而出,形成 “国家队引领、民企突围、跨界融合” 的良好发展局面。四中全会为航天强国建设描绘了新的蓝图,商业航天则为这个蓝图增添了生动的市场色彩。从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和沙滩排球同时出现的有趣场景,到北京亦庄 “火箭大街” 的建成;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研究,到田野间的遥感服务,商业航天正让航天技术走出实验室,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政策带来的好处不断释放、技术不断创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商业航天一定会在航天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多精彩的成绩,让浩瀚星空见证更多中国创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