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西电一号”发射三周年 | 拥抱“高原之心”

近日,在位于地球500多公里高度的轨道上,由微纳星空研制,丝路天图运营的“西电一号”卫星飞越“高原之心”——我国新疆喀什地区,迎来了卫星成功发射并入轨运行后的3周年纪念日。

从地理地貌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恐怕我国没有哪个地市州能与我国的新疆喀什相比,同时将雪山、冰川、高原、盆地、戈壁、沙漠、河流、峡谷等纳入版图,除了海洋地貌,几乎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类型都能在喀什寻找到。

西部的大地隆起为高山,凹陷形成海洋或盆地,高山风化剥蚀的物质又被流水、冰川、风等搬运至盆地,在时间之手的挪移下,高山与巨盆让喀什的地貌格局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卷入这场“造景”运动的,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每一个都如雷贯耳,喀什将西部众多重要的地貌单元荟于一境,不得不让人心怀敬畏与震撼。


彼时“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来自西方的香料、珍宝等,来自东方的织锦、瓷器、金银器等,在这里相遇,“街衢交互,廛市纠纷”……

漫长的时光中,多个民族都曾将部族的希望托付与这方水草,铁马金戈、群雄逐鹿,碰撞既改变着这里的发展进程;如今,喀什巴扎上熙熙攘攘、烤包子的香味弥散在迷宫般的街巷之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这座机场,去触摸古城的脉搏,见证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融合、共生共存,和合共美。


西电一号曾拍摄喀什地区 阿克陶县与英吉沙县交接区域。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阿克陶”意为“白山”,即雪山。因县城位于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下的绿洲而得名。

地区景色幽美,风光旖旎。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拥有浓郁的柯尔克孜民俗风情。这里也拥有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众多冰川之一。从冰川上行,时而平坦,时而泥泞,迂回曲折。

从地图上纵览,分列在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天山和昆仑山,在空间上大体均呈东西向平行展布,天山向西延续,微微向南流逸,而呈弧形展布的昆仑山在西部也微微向北上翘,两大山脉就像向彼此伸出手臂,在喀什的西侧紧紧拥抱在一起。两山会聚所形成的山地,随着海拔升高使得水汽温度降低,形成雨雪。于是在山地两侧,有了费尔干纳盆地、瓦赫什谷地、阿赖山谷以及喀什绿洲、乌帕尔绿洲等荒漠区中的湿润区。

河流和绿洲的出现,让这片土地孕育出滋养喀什的两条重要河流: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这两条河流一北一南,像是两只从雪山伸出的臂膀,将喀什揽入怀中,演绎着雪山、绿洲和大漠的永恒传奇。


162000平方公里的幅员、2000多年的历史,西电一号卫星影像下的喀什地貌一角,从更细节的尺度上发现这片土地的自然肌理,在更立体的维度上接近这颗“高原之心”的内核精神,曾经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点滴和文化上历经千年未曾中断的“丝路”的一部分。

“瞰见”张骞逃出匈奴王庭,翻越葱岭、直达大宛的精彩故事,以及东来的石榴、核桃,西去的丝绸、漆器这样的丰饶物件;沙漠唯一的乔木胡杨如何汲取水分、伸展向高空,并通过自己智慧的存水储水系统,给周边的驼驼刺、芨芨草、梭梭柴、红柳等物种提供水分。

“西电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针对秦岭全域防治和保护的高光谱卫星,具备目标重访周期短、数据质量高的特点,星上同时搭载图像智能处理载荷,具备在轨图像云识别、谱段异常检测和谱段融合等功能,支持在轨功能重构升级,不仅能够完成既定任务,还可以通过上注软件完成新任务的需求,满足用户不同应用需求。

三年来,“西电一号”在轨稳定运行,积极服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重点地区进行常态化监测和应急响应,各项指标参数、工作寿命圆满实现考核目标,有效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统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城市遥感综合应用、安全应急、数字社区、精准农业、交通运输、旅游、考古文保等领域,为地理信息、金融保险、安全、农业等广泛的行业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接下来,西电一号将超期服役继续开展卫星运行工作

“触摸”这颗中国最西端的“高原之心”,也是西电一号卫星影像解读以及探访更多地域可能的新一个开端,我们希冀,未来微纳星空将有更多的卫星科技力量去实践交旅融合 ,通过“轨道科旅”链接中国之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