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两名中国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外开始了舱外活动,他们在轨道上停留了六个月,即将结束。
美国东部时间3月21日上午8点50分(世界协调时1250分),宇航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返回温天科学舱,完成了7小时的舱外活动。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称,蔡旭哲最初于凌晨1点45分(世界时0545分)打开了闻天舱。
蔡和宋在闻天舱外部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屏蔽,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和舱外评估中的屏蔽部署。两人还安装了舱外辅助设施,并对舱外设备和系统进行了检查。后一项任务包括蔡乘坐天宫的机械臂到空间站外部的特定点,进行摄影检查。
王浩泽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太空工程师,也是第三位宇航员,她在天宫空间站内协助操作,就像她在前两次任务中所做的那样。2024年12月,第一次太空行走创造了9小时6分钟的太空行走时间的世界纪录。蔡旭哲目前已经完成了五次舱外飞行任务,比其他任何中国宇航员都多。
北京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工作人员王延雷在EVA后告诉中央电视台:“航天员在舱外任务中表现得非常好。首先,我们所有的操作在第一次尝试中都是成功的,设备的对准和安装非常精确。事实上,航天员完成任务的速度甚至比我们预期的要快。”。
王说:“宇航员之间以及空间站和地面小组之间的协调是无缝的。”。
据中国海事局称,这三人于去年10月29日抵达天宫,现在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机组人员进行了各种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演示,包括果蝇培养、蛋白质结晶实验和五种细胞的研究。
任务活动包括材料科学,在天宫的无容器实验和高温科学实验柜中进行了一系列金属和非金属实验。
“通过利用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不同实验条件,我们以互补的方式在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更深入、更广泛的太空探索,”中国科学院空间利用技术与工程中心的工程师王一峰告诉中央电视台。
神舟十九号任务还为微重力环境中的宇航员建立了一个新的健康评估系统。该系统跟踪关键的生理和心理指标,包括心脏健康、骨密度、肌肉质量和情绪健康。该系统还融合了中西医结合。
机组人员还得到了小航(“小空间”)的协助,这是一个配备人机交互软件的小型人工智能机器人,用于支持任务操作。
据中国航天官员称,已经为接下来的神舟20号和21号任务挑选了人员和后备人员,这将是中国第15次和第16次载人航天任务。机组人员的身份和任务的时间都没有公布。每次任务将持续约六个月。在船员交接期间,天宫短暂地接待了六名宇航员几天。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CALT)在北京进行组装和测试后,将于202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于3月18日乘火车前往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将保持在接近准备状态,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快速响应的救援发射。自神舟十九号发射以来,长征二号F(Y20)和神舟二十号飞船一直处于紧急发射待命状态,这是标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