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提议国际空间站两年内退役,早于美俄原计划,SpaceX获NASA合同设计离轨飞船,引发过渡期争议及多方利益冲突。
中国空间站完成管道检测机器人在轨试验,验证复杂管道适应性和安全性,仿生设计攻克变径运动难题,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东方空间成功发射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运力达6.5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商业航天竞争力并填补市场空白。
马斯克建议NASA两年内让国际空间站脱轨以专注火星任务,或加剧与航天局及行业关系紧张,并影响轨道持续存在计划。
欧洲残疾宇航员麦克法尔通过医学认证,成为首位获准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残疾人,欧空局称其推动太空包容性。
佛罗里达州初创公司Mission Space准备最快于3月1日在SpaceX Transporter-13拼车上发射一个空间天气传感器。
《欧盟研究与创新》杂志盘点了2025年有望大放异彩的创新技术。多国在空间太阳能发电与新型材料研发领域取得进展。空间太阳能发电方面,日本成功完成飞机向地面发射微波实验,今年4月将开展太空到地面电力传输测试;美国已利用卫星进行相关实验,2025年空军研究实验室也有新测试计划;中国2021年开工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预计2025年在平流层建成小型电站。
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创造国际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纪录,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到空间微重力环境下骨骼肌细胞的自噬现象……中国空间站自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以来,凭借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独特环境条件,交出亮眼成绩单,实现多个国际“首次”。
北京时间1月13日11时,中国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01组1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2月3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后续将根据实施进展情况按年度例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