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on Space是一家专门从事地球气候监测小型卫星的初创公司,已获得美国太空部队29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评估其卫星技术的军事应用。
Umbra Space于12月4日宣布与美国国家侦察局续签了合同。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初创公司专门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技术,自2022年以来一直在战略商业增强计划下与该机构合作。
欧洲投资银行(EIB)将向Sateliot提供3000万欧元(3200万美元)的贷款,以帮助这家西班牙远程连接初创公司在2025年底之前向其近地轨道网络再增加16颗纳米卫星。
北京时间12月3日13时5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至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正式跨入“百次发射俱乐部”,成为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
2024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12月1日至3日在海南文昌举办,国内外航空航天机构和组织代表、低空经济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航天商业卫星公司”)董事长李军在论坛作专题报告时,首度公开披露了该公司互联网卫星(亦称新一代低成本卫星)的产品设计理念,即标准化、低成本、集成化、数字化、规模化。
12月1日举办的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卫星超级工厂论坛公布消息,位于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卫星超级工厂及星箭产业园配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卫星超级工厂将于2024年年底封顶,2025年6月正式投产。
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稳定且服务性能优异,自2020年建成开通以来,于去年和今年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工程收官之战,发射五颗导航卫星。其运行精度不断提升,具备全球定位、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等7大功能,服务性能稳定,能满足多样化需求。防灾减灾是北斗典型应用领域之一,它还深度融入多行业领域,在大众消费领域成果丰富。北斗系统工程1994年立项,历经三十年实现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成为我国规模大、覆盖广、性能高且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复杂航天系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已被100多个国家使用,未来将在世界卫星导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日本Astroscale的英国子公司正在准备明年初对一家服务商进行关键的设计审查,该服务商将试图在2026年从低地球轨道(LEO)上移除OneWeb宽带卫星。
11月2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纪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三十周年座谈会。座谈会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
11月26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有条件批准SpaceX使用Starlink宽带卫星,让T-Mobile智能手机用户在美国各地的无信号地区保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