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新航天时代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管理、运营”思考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作为我国首个采取"民建民管民用"模式的发射场,与传统"军建军管军用"的发射场形成鲜明对比。航天领域固有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发展初期难以完全脱离传统发射体系,这一特点从海南发射场的选址决策中可见端斑——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既有资源显然发挥了重要影响。

传统航天力量在商业发射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关键课题。适度介入可提升初期任务的安全可靠性,助力商业航天快速成长;但过度参与将削弱商业航天的创新优势。未来如何实现商业航天发射场对传统体系的"去依附化",是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

军地协调构成另一重大挑战。空域管理需建立军民航协同机制:发射前由空管部门划定禁飞区,民航航班需绕行或等待;海域管理采用军民融合模式,海警实施禁航管控,海军负责拦截民用船只。特别是在东向90°–175°射向涉及南海军事区域时,需与海军协调避开敏感区。

随着海南发射场二期建成,年发射能力将跃升至60次以上,实现"每周1发"的高频节奏。这与文昌发射场2024年仅8次的发射量形成强烈对比。当商业发射频率呈几何级增长时,现有协调机制将面临严峻考验,不同管理体制(军管vs民管)的碰撞将更加凸显。

军地关系延伸出的政企关系同样值得关注。交通管制、人员疏散等保障工作的性质界定存在模糊地带——商业发射任务应归类为社会行为还是商业行为?在低频发射阶段尚可协调解决,但当发射频次持续攀升时,亟需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此问题不仅关乎海南项目,更为未来新建商业发射场提供重要镜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