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星辰大海竞赛,IPO抢滩正酣丨中国龙报告之商业航天篇

证监会6月18日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明确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为商业航天企业开辟资本运作新通路。

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领破冰,中国商业航天历经十年市场化跃迁。起步期(2015-2020年)见证星际荣耀首飞入轨、星河动力完成多星发射等里程碑;成长期(2020-2025年)伴随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银河航天实现量产卫星,东方空间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产业链已覆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与地面应用全环节。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涌动“太空淘金热”。多家航天技术企业加速证券化布局,形成覆盖卫星研制、航天电子到军用配套的IPO储备梯队。江苏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融资,推进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发;成都国星宇航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其星基解决方案占营收超80%,2023年收入达5.08亿元。上游领域,朝阳金达钛业IPO获北交所受理,拟募资7.5亿元建设高端钛材项目。

资本层面动作密集:北京星际荣耀2024年9月完成7亿元C轮融资;微纳星空获10亿元C1轮融资,已发射24颗卫星;上海垣信卫星67亿元A轮融资创行业纪录。地方政府同步发力,北京计划2028年培育超20家上市企业,上海瞄准5家科创板储备企业,海南、郑州、湖南等地通过产业基金与税收政策吸引集聚。

截至2024年末,全国商业航天企业超546家,较2015年增长近5倍。全年入轨航天器257颗中商业卫星占比78.2%,其中民企贡献120颗。技术创新显著:卫星制造迈向平台化批产,银河航天“灵犀”系列实现标准化模块设计;星载相控阵天线、星上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局部领先。应用场景覆盖农业监测、灾害预警、远区通信等领域,与5G、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SpaceX星链已部署超7800颗卫星,服务600万用户,2024年商业航天收入占比其总营收逾六成。中国头部企业快速追赶:银河航天建成百星年产能,宽带通信速率突破200Mbps;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刷新固体火箭纪录,蓝箭航天推进火箭回收技术。2024年国内商业航天融资总额达202.39亿元,12家企业跻身独角兽行列。

区域发展呈现“极核+走廊”新格局。北京依托百家航天单位打造十大应用场景;上海以G60星链为核心构建低轨通信产业带;海南文昌借发射场优势建设“航天超级码头”;湖北武汉形成遥感制造与数据处理集群;广东深圳推动卫星通信终端集成,华为、中兴加速终端适配研发。央地协同政策正驱动商业航天进入产业化成熟期。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步开放,商业航天企业的终极考验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当SpaceX星舰进行第9次试飞,中国商业航天正以工业化量产重构产业逻辑,在星辰大海的竞逐中突破空间壁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