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孙宇晨以2800万美元完成10分14秒的亚轨道太空飞行,引发对商业航天可行性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民营航天企业IPO进程提速,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相继启动上市辅导,这源于证监会6月发布的科创板新规——允许亏损的商业航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商业航天的核心在于航天发射服务,本质是"送货上天"的太空快递。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火箭回收技术,SpaceX通过该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50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并于2024年实现盈利。目前国内虽有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实现入轨发射,但仅蓝箭与深蓝航天宣称掌握回收技术,尚未商业化应用。我国火箭发射成本仍高达5000-8000美元/公斤,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
为弥补技术鸿沟,国内商业航天正加速融资。2024年行业融资达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卫星应用、火箭制造领域最受资本青睐。蓝箭航天已获数十亿元融资,2024年底获国家制造业基金单笔9亿元注资。但财务数据显示,蓝箭航天2023-2024年净亏损分别达11.77亿和10.15亿元。
高成本压力具有普遍性。此前尝试IPO的长光卫星2019-2022年持续亏损,其2022年仅半年火箭发射费就占成本50%;国星宇航2024年亏损扩大至2.14亿元,70%成本来自航天元件与发射费用。单颗卫星制造成本约200万元,但国内发射成本可达千万元,叠加卫星5-8年短折旧周期,形成沉重负担。目前两家企业IPO均已终止。
业内分析指出,商业航天面临亏损大、资产重、盈利周期长三重挑战,短期生存依赖持续融资能力。但长期破局关键仍在于火箭回收技术突破,只有将成本降至可商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支撑这场太空竞赛的价值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