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轨新飞行路径:低倾角轨道与跨国再入走廊的精密设计
这份FAA报告直击星舰飞行路径的核心升级:从以往的亚轨道测试跃升至全轨道任务(星舰进入地球轨道并完成至少一圈环绕的完整任务,而非以往亚轨道的半轨飞行),以支持更多卫星部署和深空探险。
FAA最新报告建立在2022年程序环境评估(PEA)基础上,它批准SpaceX修改星舰操作员许可证,引入额外发射轨迹和星舰返回发射场(RTLS,原位回收——一种让星舰系统像飞机般返回原点降落的革命性技术,极大提升重复使用效率)的任务配置。不同于前10次飞行——那些只是弧形弹道溅落(splashdown)于印度洋或太平洋,新路径专为全轨道优化,优先采用低倾角轨道(轨道平面与赤道夹角小,通常在30度以下),便于火箭高效进入赤道附近轨道,适合通信卫星或赤道任务。
▲再入走廊(飞船从轨道返回大气层的路径带)从太平洋起始,横跨4200英里(约6760公里),途经下加利福尼亚(Baja California),飞过墨西哥城市埃莫西约(Hermosillo,人口约93万)和奇瓦瓦(Chihuahua,人口约92万),却绕开蒙特雷(Monterrey)的530万居民区。随后,它穿越里奥格兰德河谷,直抵博卡奇卡,从而实现原位捕获——垂直降落与塔捕捕获。
这种设计飞行路径避开美国大城市如圣迭戈(San Diego)、凤凰城(Phoenix)和埃尔帕索(El Paso),类似于航天飞机、龙飞船和星际客船的再入走廊,只是星舰体型更大——飞船高达171英尺(约52米),整个星舰系统高达408英尺(约124米)。Reddit论坛用户@mclumber1担忧,星舰一旦再入时发生RUD(快速非计划解体,SpaceX戏称爆炸),碎片风险远超小型飞船。但用户@redmercuryvendor反驳,风险计算本质相同,只是规模放大:FAA标准要求整体公众伤亡概率不超过1/10000,个人风险不超过1/1000000。
此外,报告引入飞机危险区(AHAs,临时划定的空域禁飞区,以防火箭碎片威胁飞行安全),这些区域基于历史数据和可靠性分析,可随星舰成熟而缩小。Reddit用户@peterabbit456提到,星链卫星需要43°、53°、70°和98°倾角轨道,而当前测试路径仅~26.5°,新飞行路径可以部分解决,但仍需要批量海运星舰系统助转战佛罗里达发射场,才能覆盖所有倾角轨道。
●路径背后的深层博弈:从技术突破到地缘政治棋局
深挖这份报告,不难看出SpaceX如何借全轨路径将星舰推向商用前沿的意图。原位回收让超重型助推器发射后约7分钟返回,比海洋着陆高效得多,周转周期大幅缩短至几天。这直接服务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并建可持续基地),星舰需精通轨道加油和月球南极着陆。SpaceX计划星舰上层——飞船原位回收最早2026年实现,最近2025年8月IFT-10任务中S37印度洋溅落误差仅3米(10英尺),让星舰团队信心爆棚。
战略层面,新路径凸显美国太空政策的雄心。报告援引1994年美国国家太空运输政策和2021年白宫太空优先框架,将商用发射视为国防支柱,支持美国国防部(DOD)和NASA任务。Reddit用户@OlympusMons94分析,扩展轨道倾角可最大化星链部署。但论坛吐槽跨国协调:用户@flapsmcgee幽默称「只是墨西哥而已,批准!」,暗示跨国协调的潜在摩擦。FAA须依照1979年行政命令12114号,与国务院协调墨西哥、古巴、牙买加和开曼群岛,评估境外影响——这将考验外交智慧,避免引发主权争议。
●深远影响:环境、经济与太空民主化
FAA评估结论「无重大影响」,覆盖航空排放、空气质量、噪音、危险材料和经济社会等领域。并给出一些具体数据:每发射临时关闭空域,扰动7至400架航班;再入阶段封锁4200英里,额外影响200架,导致延误、燃料浪费和碳足迹飙升。Reddit用户@Simon_Drake惊叹这条「2000英里线」(约3219公里)可能成为星舰「怪兽」的高风险走廊,需要警惕碎片风险。过去测试中,碎片一度散落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但在经济上,新飞行路径将刺激星舰尽早商用化和低成本运营。SpaceX目标从每月多次发射增至每周,降低单次成本至千万美元级,驱动月球基地和火星殖民这些宏大项目。而佛州东海岸发射场将成为星舰发射主场,支持更高倾角和多元化任务。长远看,这份报告预示太空新时代:星舰常态化将「民主化」太空,让火星从梦想到触手可及。
这份FAA草案现开放公众评论,至10月底截止。SpaceX何会尝试全新飞行路径?或许最早星舰第12飞,启用第三代星舰测试这些路径。无论如何,这场太空革命已箭在弦上,挑战更具野心的星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