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应用需求来看,卫星物联网支持的场景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农业和环境监测中应用,尤其是为部署在偏远农田或森林中的传感器非常有效,这些传感器测量土壤湿度、作物健康状况、水位或野生动物状况等。二是海事和物流应用,依靠卫星物联网跟踪穿越海洋和人口稀少地区的船舶、集装箱以及各类资产。三是能源和公用事业应用,通过卫星连接来监控关键基础设施,如石油钻井平台、管道、风电场和变电站。四是协助应急和人道主义行动,尤其是在地面基础设施受损的灾区,为态势感知、资产跟踪和援助协调提供可靠的连接。另外,采矿、航空、远程基础设施管理和国防都有可能使用卫星网络。当然,各类场景都有可能是结合蜂窝和卫星链路的混合系统,这样可确保场景应用中无缝可见性。
然而,每个应用都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使用卫星连接,各类应用会因为数据量、延迟、功耗和地理范围而异,因此需要仔细评估每个应用的特性,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适当技术,而且卫星物联网供应商在协议设计、频谱所有权和星座架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推动卫星物联网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这些多重维度进行评估,揭示哪些卫星解决方案可以高效、经济地解决哪些类型的部署问题。
从需求和运营角度来看,卫星物联网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

IoT Analytics在其报告中指出,2024年卫星物联网连接数为750万个,2024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188亿的比例为0.04%,占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的0.17%。不过,卫星物联网单个用户月平均收入(ARPU值)为40至70美元之间,几乎是蜂窝物联网的15倍。2024年卫星物联网相对于蜂窝物联网的收入份额为3.8%,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另外,IoT Analytics发现卫星物联网供应商市场将进一步分散化。2024年之前,7家卫星物联网运营商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而随着星链、Skylo Technologies、Sateliot等公司的进入,卫星物联网运营商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分化。
同时,63%的卫星物联网运营商在低地球轨道(LEO)中拥有星座。LEO除了连接优势外,其星座在制造和发射方面还具有显着的成本优势。例如,英国卫星制造商OneWeb采用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每天可制造2颗轻型(147公斤)卫星;SpaceX通过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大幅降低了发射费用,将成本降至每公斤3500美元以下。
不过,卫星物联网市场的玩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虽然卫星物联网解决很多现有技术无法连接的问题,但预计其连接规模相对有限,在物联网总连接数的占比不高;虽然ARPU值较高,但目前已涌入了大量厂商来瓜分这一市场,让这个赛道显得有些“拥挤”。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卫星物联网市场会形成一轮洗牌,最终淘汰掉一批连接数少、运营能力弱的厂商。在这一过程中,预计一方面更多厂商会选择3GPP NTN标准作为其技术路线,可以借助3GPP成熟的生态,快速形成规模户;另一方面,相应的并购重组会持续出现,此前已发生多次重大并购案例,而近期Globalstar也有出售传闻,已与SpaceX等展开谈判。
在国内,卫星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相关应用还未启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国内预计也会形成全球最大的卫星物联网市场。由于国内大量可采用卫星技术接入的物联网应用将在国境范围内部署,同时海外卫星物联网运营商在国内开展业务有一定限制,国内卫星物联网供应商具有广阔前景。
今年10月初,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征求意见,目的是通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虽然卫星物联网呈现出“奢侈的业务、有限的连接、拥挤的赛道”特点,但在国内,这一市场还未真正开启,而且卫星物联网和地面物联网配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方案,让“人工智能+”行动有更多数据来源,可进行更多创新,形成新的业态,实现数智化转型的目标。